与哲人分手后,青年辞去了自己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当了一名教师。他一腔热情地希望凭着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孩子们的命运。然而,却在践行阿德勒哲学的过程中,撞得头破血流,他感觉自己被哲人蒙蔽了。于是在三年后,他决定带着自己实践的经验来打败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哲人”。
《幸福的勇气》一书,就是《被讨厌的勇气》三年后的续作,它继续采取问与答的方式展开,从五个方面深入地探讨和解答了青年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于阿德勒哲学关键概念的进一步阐述。今天我重点介绍和思考本书的第三章“从竞争原理到协作原理”。
青年在成为教师后,严格地根据阿德勒“不赞赏也不批评”的思想去执行,但他发现根本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有一次,他发现一个问题同学的作文写得超出预期的好,他情不自禁地赞美了那个学生,在学生的脸上,他看到了从未见到过的灿烂的笑容,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被阿德勒骗了,为什么明明通过表扬会令有些孩子非常开心并取得进步,但却不可以表扬呢?
让我们一起看看哲人是怎么解答的吧。
01横向关系的民主心理学
如果你说:“哇,你真是太厉害了,我对你真是刮目相看。”仔细品读这句话,虽然有时是情不自禁的一种赞美,但也透露出之前的你对别人有很低的评价标准,有可能会透露出你瞧不起别人的感觉。“刮目相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阿德勒认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出的评价’,其目的是'操纵'。” 而人们顺从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获得表扬”或者“不被批评”。如此一来,共同体就会被以褒奖为目的的竞争原理所支配。慢慢地,就会形成“他人都是敌人”或者“人人都在找机会陷害我,绝不可大意”之类的生活方式。
竞争会带来希望自己战胜对方的想法,有了竞争,策略就会产生,甚至会出现不正当的行为,这些在我们日常中都是频频出现的现象。比如,单位的晋升,就是对于资源的一种争夺,要争夺,就有输赢,就需要有策略。不仅仅需要在个人实力上胜出,可能更需要玩一些人际关系的手腕,更有甚者还会制造一些小陷阱等着对方去跳,也因此会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样的说法。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竞争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对立,而这一点却是违背了人类真正的本性。
02基于“协作原理”运营的共同体
人类的历史是始于自卑感的历史,是因为人身体的发育成长速度是落后于认知发展的,所以意识上的“能”与身体上的“不能”造成了严重的认知失调;同时人在被外界对待时,都是以其身体条件做为评价标准的,也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自卑感。自卑感,这种看似不好的感觉却是人类进步和成长的催化剂。“文明就是用来填补人类生物性弱点的产物,人类史就是一部克服劣等性的历史。人类因为自身脆弱,所以才会组成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也就是说,因为人类自身的脆弱,需要建立群体之间的协作关系,共同来对抗可怕的外部环境,在这个群体中,彼此照看着对方的后背。当有人心思变化时,不仅对群体无利,也会给个体带来毁灭性的危险。所以猜疑、不信赖,是群体协作最致命的弱点。不与他人竞争,而是把与他人合作放在第一位,按照此原理运营,人们就会形成“人人都是我的同伴”这样的价值观,大家也因此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从而避免了在精神和情绪上无畏的损耗。
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们玩耍,经常会出现某个小伙伴被孤立的现象,即使是当今的职场,也会出现被众人排挤孤立的境遇。而人类在协作的历史中,不仅已经建立了身体安全对群体的需求,也在心理安全上有了深深地依赖性。我们不害怕独处,但害怕被孤立,于是我们在各种共同体中小心谨慎地平衡着人际关系,希望能建立一种坚固的“联系”,这就是人内心根深蒂固的共同体感觉,它与人的认同需求紧密相连,它是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东西。这种感觉不需要去掌握,只需要去挖掘。
试想一下,假如世界上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太恐怖了,不是吗?在那种情况下,能存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可能就是去相信世界上还有其他的人在寻找自己。
03认同需求和共同体感觉的关系
阿德勒认为:“人类根源性的需求是归属感”。归属感就是“我可以在这里”,就是需要在共同体中取得特别的地位,不要“泯然众人”。怎么获得这种感觉呢?
绝对不是靠他人认同,即之前谈到的赞扬。因为认同是没有尽头的,也就是说,人是源源不断的认同需求者,如果这种需求只能靠外部供给,那就会置自身于“依存”的地位,过着永远索取,永不满足的生活。而唯一的方式是,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
让他人来决定“我”的价值,这是依存。另一方面,“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叫“自立”。即决定自身价值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幸福就只在我们的手里。
有人也许会说,这怎么可能,不同别人比较,不被别人认可,怎么能树立自信,信心就是在不断被别人认可中获得的啊!
仔细分析一下这种说法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是“我想成为特别的我。”这就是我们多数人不快乐的最根本的源头——无法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现实。想不普通,就会出现比较,就会带来竞争;如果接受自己是个平凡人,就会更容易活出自己本身真正想成为的样子,我喜欢读书就去读书,我喜欢看短视频就看短视频,我想买买买也是我的权力,我想天天睡大觉也是自我的追求。我这样思考过,如果没有外部的压力,自己还不会真正产生足够多的向上的动力呢?那么这个向上的动力是把自己驱向了何方呢?在这里我仔细想了很久。与我,向上可能就是自己本身的一部分,努力做事情也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天天睡觉有什么意思,和死去有什么区别?再说,如果让你睡,不用一天就恶心了。其实人本质上,没有对放纵的追求,放纵时往往是在逃避某种承担,而这种承担是不是因竞争而导致的非必要性压力呢?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实践一下,总之,一切言行都有其针对的对象,可以有意识地观察一下言行背后真正的动机,包括自己的和别人的,也许会发现一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