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 日,周二,阴,11至21度
一日时间总是太短,捉襟见肘,未能尽兴,又到子夜时分。
读杨逢彬著《论语应该这样读》,中华书局出版。
杨逢彬是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的孙子,也是杨伯峻的侄子。杨门三代治《论语》,家学渊源深厚。
这本书封面上写着“给中学生讲《论语》”,故文字通俗易懂,然内容信实,不乏考据功夫。前半部分讲孔子生平和思想,类似李长之《孔子的故事》,凡引用古文字一律译成现代文,标明出处,《论语》注明篇章序号。
后半部分从古文字学角度谈《论语》译注,令我脑洞大开。语言是个渐变的过程,《论语》属于上古语言,注释《论语》一定要考证字词的上古意思,而不能用以后朝代的意思来注释。比如《先进篇》中:“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后人注本中多将“具臣”解释为具有相当才能的臣属。查《王力古汉语字典》可见:“才能,才具(后起义)”,是后来才有的意思。“具”在春秋时,意为具备,具臣是指初具资格的臣属。用后起义来解论,意思大相径庭。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后世也有人将之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在与《论语》同时代的历史文献中“可”字根本没有这样断句法。“可”除了单独使用,只表达客观可能(说话人认为可能、只能那样),不表达主观意志(说话人认为应该、必须那样)。所以这句话应译为,让老百姓顺着我们的道路走,可以做到,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那么做,就很难做到了。这就不是一种愚民思想,而是感叹老百姓受教育的不平等以及下智不可语上。
诸如此类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还有许多,后人不研究古文字,以今义解古文,或将自己的意图强加于古人之上,是何等草率的态度。
治《论语》还应学点古汉语知识,要在文字学上深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