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第十六的第8章【孔子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之心,一个是敬畏天命,第二是敬畏父母长辈敬畏师长敬畏领导敬畏那些有道德学问的人,其实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延展开来就是敬畏所有人,三是敬畏圣人之言,(圣人之言我们现在是没有那个福报,围绕在圣人面前听圣人的教诲,听圣人之言啊,但我们也有这样的福在这里共学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可违抗,所以就逆天行事,不敬畏天命同时不敬畏大人,就是不敬畏所有人,而且还侮慢圣人的言论。
身边人不学传统文化,就觉得不愿意被洗脑,觉得那个都是假的或者都是愚夫的,不学习的时候的确是这样的人,这个真的叫无知者无畏,所以,有的时候真的觉得自己在这些分歧上很累。
真正知天命,畏天命的人,其实都是积极而愉悦的,是心安而理得的。了凡先生在遇到云股禅师之前的20几年中确实觉得命运都被拘被束缚,因而非常地消极,这种感觉其实我也曾经很长时间有过,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天命。
云谷禅师和了凡先生的对话非常经典和有值得我们反复体味的:了凡先生深刻反省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也反省自己的德行修为,想了很久以后,他说我不应该考得功名,为什么呢,那人有善愿天必佑之,但是我这个心胸狭小眼界狭隘,我的格局不大,而且心情急躁得理不饶人,我也不曾有过积功德行善事啊,我也不能担当,不能包容还自尊自大啊,想着法子要去盖过别人压过别人,而且我自己没口德,话又多随便乱讲乱说,还尖酸刻薄。(我们想一个当官的人是一个形象呀,当官的人都厚德能够承载万物,而且有进取之心自强不息啊)所以他这样一分析自己,我不是考功名的料,因而要改变。
了凡先生在反思自己没有儿子的那个原因:他说他过分的喜欢清洁,这里的清洁要分开哈,一个是清净,一个是清洁像洁癖一样的,就不喜欢别人打扰,不喜欢别人把家里弄得有点凌乱哈,因为这样他就变得不近人情,跟人这种关系呢就冷漠,所以这个是他们有儿子的第一个因缘;第二是他觉得这个应四时应天地,(古代的人学这些道学都是非常明智一些,天地间要靠和风细雨的滋润才能够生长万物)但他说我自己呢,经常生气发脾气没有一点和郁之气,所以像我这样的人怎么会能够生儿子呢?;第三是核心: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爱,是深深之本,如果是一个人心怀残忍没有慈悲,没有慈爱,所以他就觉得自己因为太爱惜自己的名节,就从来不肯牺牲一点自己去成全他人,更没有仁德之心去爱人去积累功德;第四是他说话太多容易伤了元气,所以身体是不好的,身体不好哪会有儿子呀;第五个缘由他爱喝酒,酒容易消散精神,一个人精力不足气不足,就算生了,儿子也不长寿也是要夭折的;第五就是以天地合其德以四时合其序,了凡先生喜欢长坐,他静坐功夫非常了得,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一个结果,是长期喜欢整夜长坐不睡觉,这样很耗他的元气;后面他说还有许多的过失是说不尽道说不完道不尽的。
了凡先生的这些深刻反思也对我们是种教化,如果我们个人有这些习气,有这些生活习惯也是要适度。
同时我们看一个人很能够去深刻的反省自我的人,其实真的是有救的人,就怕事事都要推给外因,都觉得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你的问题是甚至怨天尤人哈,这样子的人基本上是无知的,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所以要常常反躬自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天道,合乎天理才有救。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命由自己造,福由自己求,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通过自己不断地做善事,积累福德,终有一天你能够求福得福,善报无穷,好好研读《了凡四训》,坚持写功过,福田心耕,从每一个当下去做好,同时,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要与正直,与诚信,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时时反省自己,才能日日见长。
周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柜,把过去尘封许久的书整理出来了,放在客厅的酒柜,真是感觉自己离这些很久远了,但还好自己现在能提起,因而觉得自己离这些还是很亲切的,必定要生活的周遭去运用这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