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三段”论
▽
一个自称是“中二少女”00后小朋友问我:大叔,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朋友?
这个问题着实难住了我。我想了很久,回了她几行字:大概就是看透他的好与坏,毫不掩饰对他的厌恶和喜爱,让你不舍离去的那个人。
预计她没听懂,我也没再解释。本来这种和年龄经历密切相关的世界观,对他们来说还是一种似懂非懂的哲学,怪我没那么形象地表述出来。
小姑娘告诉我说:“我有2.5个朋友,”我震惊于这个年代出生的孩子对数学怀有的工匠精神,她继续补充道,“其中那0.5个是他在言语上承认是我朋友,但在行动上却完全感受不到他的友情,所以我算他半个朋友。”听完后,我觉得这小姑娘逻辑学也造诣颇深。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口口声声的朋友,到底处于哪一个层级?我简单区分了三个级别(见谅,游戏中毒太深)。
▷ 青铜段位
此段位的朋友指数在0~3,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熟人。见面次数不多,交往时间不长,互动频率略低。朋友属性弱。
熟人算不算朋友?也算。这个级别的朋友是最保险的,进可上位成白银,退可当做不知情的路人。更确切地讲,熟人阶段的朋友,可以是很有潜力的朋友,也可能无法成为朋友,你们现阶段还只是局部了解,不具备升华路人友谊的充分条件,一旦知己知彼,高下立判,你就明白该把他放到什么位置了。
所以说,这个段位的朋友,本质上是一种朋友资源。很少有人把这种人当做合格的朋友。
▷ 白银段位
此段位的朋友指数跨度较大,为3~7。占据了我们社交圈的大部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普通朋友加上关系较好的朋友。朋友属性中等至较强。
普通朋友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了解程度比较全面,除了个人隐私问题,你们已经算是知根知底,但是仍然没有上升到黄金段位,是因为受性格契合度、兴趣喜好偏向、年龄差异、空间距离等方面的影响,无法形成过命的交情,长期在亲与疏之间徘徊,朋友关系基本板上钉钉,浮动不会太大。
值得注意的是,白银段位的朋友可能会掉到青铜,但也有极小部分上位黄金,取决于个人的朋友经营理念。
▷ 黄金段位
此段位的朋友指数7~10。就是我们常说的“死党”或“圈内人”。朋友属性为强。
这个级别的朋友,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真正的朋友”,也有不少人把它当做朋友的底线,其实有点极端,毕竟这种人少得可怜,超过7个就很难,很多人甚至只有一两个,很正常。按照道理来讲,指数为10的朋友几乎不存在,范围在9~10的朋友之间已经不是单纯的友情,而是无限接近于亲情。这就更难得了,一般是经受了岁月的洗礼而不掉色才能达到这个地步。
我们都希望黄金段的朋友越多越好,但这是个伪命题,一个人精力有限,维持5个这样的朋友关系就很难得。
以上是朋友的简单分类和概述。当然,你可以更精细一点,用围棋九段分类法来识别不同等级的朋友,略麻烦。
有人说,这样给朋友分类是不是对朋友不尊重?其实我也这么觉得。但是,每个人心里都藏着这样一个类似的等级标准,不是吗?
上面那位小姑娘的分类法就很新新代。0.5个朋友,在我看来不能用四舍五入法,也不能用那种霸王条款的公式——不足一个,按照一个来计算。我觉得这0.5个朋友,可以在白银段位垫个底。
如果一个人在你眼里还算不上一个百分之百的朋友,那么,你们根本不是朋友。两个人之间,缺失了任何一方的诚意,最终都会走向分裂。
02
相处三“悖论”
▽
晓雨为人纯真善良,对朋友尤其关怀备至。
她有两个闺密,和其中一个相处很好,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形影不离,也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吵;而与另一个闺密之间就没有那么和谐,面对晓雨的好,这个闺密总是不领情,反而埋怨晓雨“像妈妈对待孩子一样”对她,这样的友情她受不了。于是她们俩一直以来都是“分分合合”,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吵完睡觉,睡醒和好。
晓雨很纳闷,为什么自己对她那么好,把所有好脾气都给她,反而遭到嫌弃?晓雨感到非常费解。
可事实上,作为朋友,真的需要你的“好”吗?在你看来那是你对她的付出,可是在她眼里,何尝不是一种重负?朋友之间,又有谁希望对方像长辈一样照顾你呢?很多时候,稍微换一下位,我们就能明白很多相处之道。
在此,我用三个非褒义词,来概括朋友相处的三条“悖论”。
▷ 投其所好
有点投机取巧的意思,但这一点很重要。假如你朋友是个坐不住的人,喜欢户外运动,而你偏要让她每天陪你闷在图书馆安静读书,恐怕你们友谊的存活期不会超过三天。
对待朋友的正确姿态是,在平等的基础上,你了解她的喜好,并试图用一种使双方都接受的方式获取快乐,说明白一点,就是既取悦她也让自己开心,而不是只顾自己的情绪而忽略对方感受,就像你对她好,你心满意足问心无愧,但对她就可能造成一种压迫感和束缚感,这样的好,还是越少越好。
▷ 察言观色
这不是卑躬屈膝,而是懂得调整对方的舒适感,是情商高的表现。
有的朋友开玩笑完全没有节制(这一点我要回去做检讨),不懂得收敛锋芒,往往伤人于无形。一群人走在一起,有的朋友喜欢两个人单独对话,这样反馈更及时;而有的朋友喜欢集体讨论一件事情,这样能博采众长。各有千秋。所以在群体中,维护友谊的难度也就越大。而我们对待每个朋友,也都需要这样一套独特的方法论,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必须要学会“察言观色”,区别对待,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式,因为每个朋友都值得你用独一无二的方式来对待。
▷ 亲而不近
朋友之间也需要距离。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与距离呈反比。用一句诗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天涯若比邻。
我认为最理想的朋友关系,就是不求近在身边,但求永驻心间。我们和朋友亲密是为了拉进关系加深感情,而朋友最让人失望的地方在于,经不起距离的腐蚀。在一起的时候很亲近,一旦分居两地,就像爱情当中的异地恋一样,感情之火迅速陨落。所以朋友在亲而不在近,远距离才能炼出真友谊。
03
朋友“无用”论
▽
到底什么样才算是朋友?
最高级别的朋友,就是“无用”。这个“无用”,不是没用,而是无功利之用。也就是说,朋友是不能以功利的用途来论处的。复旦大学陈果老师如是说。
我们经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水,至清至纯之物,我们的友情,也需要这种清而纯的介质来维系。
当下很多人交朋友,都是有意为之,动机不纯,有的是想请你帮忙,有的是想和你做男女朋友,有的人更坏,想收你做备胎。说到底,他们交朋友就是拿来利用的。
我们总是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在需要的时候获取帮助。可是当你有难的时候,你真的忍心拖累朋友吗?这个问题,细思极恐。
我们不会轻易跟朋友借钱,因为怕给他带来麻烦,自己心有不安,所以我们宁愿向跟自己有利益往来的人借,这是朋友之间的纯洁对等关系,我们都不希望纯洁的友谊掺进任何杂质。
所以朋友最重要的不是利用价值,而是精神陪护。当你遭遇困难的时候,我们不会把朋友牵涉进来,而是希望他能给自己一个拥抱,或者默默陪在身边,这就足够。
我很赞同一种观点:朋友是拿来爱的,不是用来索取的。
爱他,不是一定要给他什么好处,而是不制造麻烦,不让他为你费神,甚至左右为难。
我们惯有的逻辑是:交朋友,目的是回报,过程是有目的的付出,然而现实的结果,总是患得患失。
真正的交友逻辑应该是:目的是付出,结果是快乐,衍生品是他对你的付出。获得回报不是我们的交友目的,当你把爱和付出当做目的的时候,你才能感受到朋友的最大价值——精神共振和快乐共享。只是在整个过程中,朋友对你的爱和付出,就成为一种很自然的事情。正应了《道德经》里那句话:“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朋友不以有用为目的,不以价值论高低,不以距离断亲疏,只要能够让你自己觉得快乐,那就没错。
我想,真正的朋友可能就是,“并不时时想起,但却不曾忘记”。
苏小邪,情感治愈系90后,知道日报特约作者。写作,读书,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