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学生对马铃薯在浓盐水中上浮的原因进行猜测,发现很多学生都能猜到与清水、马铃薯、浓盐水它们的密度有关。少部分学生还能把因此说出三种物质的密度大小关系:清水密度小于马铃薯密度,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沉,马铃薯密度小于浓盐水,所以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浮,课本并没有要求给学生提密度的概念,但是我发现有了提出密度以后,学生理解起来还相对较容易一些,因此我也顺势给学生讲解了密度的公式:密度=质量/体积,结合前面所学习的知识:重量轻,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重量重,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这样学生在理解密度的时候就简单得多了。
为了进一步的验证我们观点,怎么通过实验数据的获取来加以证明呢?有学生发现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去每种物体的密度,但是这样需要同时测量两个数据,为了能够更方便进行比较,取相同体积的的清水、马铃薯、浓盐水来比较它们的重量,就能够很轻松的进行判断了。清水和盐水的体积是比较好量取的,但马铃薯的体积获取时,很少学生能够想到可以用测量排开的水量来间接进行获取。接下来就是对相同体积的清水、马铃薯和浓盐水进行称量比较了。其实在上课前也下水做了很多次实验,用天平在进行称量时,同体积的浓盐水始终都比马铃薯要轻,认为是天平的问题,但是进行更换以后还是这样,实验现象并不是很明显。最后放弃了,就用电子秤直接对三种物体进行了称量,让学生从判断天平的偏转变成直接从实际的数据来进行比较,误差相对较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