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长主持
- 小伙伴的分享
- 元青老师总结
小伙伴的分享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一种是“不知道什么是‘活在当下’”;另一种是引用大元老师的话,“当你没有意识到你活在当下时,你就活在当下了。”
在参加共修之前,临时抱佛脚在百度上搜索,排在第一的检索结果是子恺的:“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丰子恺《不宠无惊过一生》)。
活着的人,有活在过去的,有活在未来的,但能真正的活在当下,少!”活在当下“之所以比较难做到,可能的原因是它并不符合人脑的功能。人脑机能的适应模式是活在过去 & 活在未来。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我们一般人的大多数时间是不是都在回想过去的事情(因过去的美好回忆而欢乐,因对过去事物的不满意而沮丧),或者担忧未来的事情(要交稿,要展示,要升职,要评职称,等等)?因此,寝食难安、食不知味的情况才时有发生,杂事扰乱自己的心,容易受到感情和情绪的驱使,很难轻松地活在当下。
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回答说:“得到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一日禅:砍柴担水做饭佛教频道凤凰网)
青师谈时下流行的误读:活在当下 VS 及时行乐
“活在当下”是谁的定义?是谁在活?是谁的当下?
这几个问题涉及了绝对与相对,认知偏见/局限性等概念 [参见佛学‘四念住’]
有些人把“及时行乐”当作“活在当下”,无视社会公约、伦理道德,造业无数且“造反有理”,美其名曰:“活在当下”。这些人将自己视为低等动物,只顾满足一时的物理身体的欲望,做了自己欲望的奴隶。然而,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康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循环是世间真实不虚的不二法则,今日种下善因,日后必得善果;同样,种下恶因,必得恶果。”自我主宰“寓含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不考虑后果。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不践踏民风习俗,不破坏公司单位的规章制度,不违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党员还有党纪,教徒还有教规戒律,子女媳妇还有家法等等。)不悖逆天道自然的前提下,在道、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忍、让、廉等君子应遵循的日常言行范围内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想什么就想什么(丁南)。(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828085/answer/162331762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生心”。
元青老师谈痛苦
及时行乐源于逃避痛苦,那么何谓“痛苦”?苦的原因是什么?
“痛”(pain)指物理身体的疼痛,“苦”(suffering)指自己心的感受,是人在经历某些境遇时心的变化,也就是说,苦是苦恼,而不是苦难(元青)。所以万法唯心,一切苦的感受,其根源还是需要从自己的心思、行为(包括言语)中去寻找和认识。所谓“受苦”,是我们自己的心在感受我们各种心思各种行为,因为不满足不如意而得到情感感受就是受苦。(苦是什么_百度知道)
元师谈死亡
如何能更好地做到“活在当下”?通过为死亡做准备,以无常观摄持,常常观想“我们终归要死,而且不知道死神何时降临,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死于疾病、意外,不知道下一个会不会是我?”这样想就更能放下对过去、未来的各种执念,更能积极地珍惜眼下短暂的时光,从而做到“活在当下”。
学到了什么
学习独立思考,成为真正的个体(参见《超越感觉:批判性思维指南》)
修行就是为了去除有色镜片,直至摘掉眼镜,
祖慧能说过:“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生心”。大意是,身而为人,我们应当时时自净其意。大彻大悟的觉者,时时会从内心源头流出戒律而持戒,不用别人提醒强迫;没有达到这种程度以前,难免有时会无明生起,这时自律性就差了,从而需要通过外在行为比如被动地遵守戒律,来达到“降伏其心”的目的。 因此,活在当下并不等于随心所欲地及时行乐,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记得因果不虚的法则。
王凤仪说:“人是三界生的,天赋人的性,地赋人的命,父母生的身,所以说三界是人的来踪。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才能返本归根。人只知有个身我,不知天上有个性我,地府有个命我。性化了,天上的性我得天爵;道理明了,地府的命我得人爵。所以一人本身有三身,可惜人都不知道呀!性、心、身三界不太平,是因为三界中有三个贼,一禀性(又名气禀性,指怒、恨、怨、恼、烦而言),二私欲,三不良嗜好。要想三界太平,就要用天理捉拿性中的贼,用道理捉拿心里的贼,用情理捉拿身上的贼。”(《化性谈》又名《不怨人》)
星云大师指出,苦的原因有七个因素:(一)我与物的关系不调和;(二)我与人的关系不调和;(三)我与身的关系不调和;(四)我与心的关系不调和;(五)我与欲的关系不调和;(六)我与见的关系不调和;(七)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
苦,不管是来自于物、自然等外在因素,或者是心、见等内在因素,归究其根本来源,皆缘由于我执、我见。老子说:“我有大患,为吾我身。”根据佛教的说法,一切痛苦的来源,在于有五蕴和合的假我。所谓五蕴和合,是说我们的生命,由物质的色和精神的识,加上心识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受、想、行三者,所积聚而成。而这五者只不过是条件的组合,暂时的存在而已,如果因缘不具足的话,一切则归于幻灭。《佛教的真谛》苦谛:苦的原因是什么新浪佛学新浪网
也就是说,真正使自己苦恼者不光是生活、工作或老板,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紧张或心情沉重地做事情,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把事情弄糟。只有用冷静的头脑去分析判断情况,作出决定后再专注地投入工作,才能把事情做好。而专注地投入工作,活在当下,正是我们的修行。(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df1d870100jao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