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常见方式:
01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
这是最常用的方式,估计80%以上的人都使用过,通俗的理解就是扎手,护士用钢针穿刺后留置在静脉中,输液完毕后立刻拔除。
02PICC
经外周静脉的中心静脉置管术,为什么用PICC?是因为有的患者需要反复输液,比如每日输注静脉营养和化疗药物,对血管有不同程度的刺激,可以引起静脉炎和静脉损伤,并且反复穿刺也给患者带来痛苦。于是发明了PICC,这是很好的技术,尤其对于血管条件差每次扎点滴都需要好几次的患者,就如同福音。
PICC的原理是留置导管从外周手臂静脉直达上腔静脉。而上腔静脉很粗,血流丰富,化疗药物直接从外周的导管进入上腔静脉后,很快被稀释,可以显著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而且不用每次扎手,减少了痛苦。
但是PICC也有弊端:
(1)影响生活质量:需要每周换膜冲管一次,如果合并局部出血或皮疹有时需要1-3天就换药,置管手臂不能提重物和活动幅度太大,不能沾水,因此洗澡不方便。
(2)即使顺利穿刺,PICC也有穿刺后的并发症:置管过程中导管反复摩擦血管内壁后引起的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移位等。
03输液港
正因为PICC对生活质量有影响,导致生活不方便,因此发明了输液港,和PICC的区别就是导管的末端不留在手臂外,而是直接改为一个埋藏在皮肤底下的完全植入人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进行输液,平常看不见,需要输液的时候,就可以临时用专门的蝶翼针连接即可。
输液港的好处是28天冲管1次,平时可以洗澡和游泳,导管相关性感染机会小,这都优于
输液港也有弊端:
(1)该操作比PICC更昂贵,需要皮下植入装置,因此创伤略大,还需要缝合和拆线。
(2)仍然存在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
到底化疗应该选择哪种静脉输液方式?
很多肿瘤患者家属在遇到静脉输液时就会疑惑,自己这种情况到底应该怎么办?到底是扎手还是选择PICC或输液港。
其实临床并没有标准规范,原则是输化疗药物的刺激性越强、输注频次越高、输化疗药时间越长、患者血管条件越差,就越需要使用PICC或输液港。
比如消化道肿瘤常用的Folfox和folfiri方案,需要连续输注化疗药物大于48小时,那么显然必须使用PICC或输液港。
但是如果只是XELOX、SOX,只是输注一天奥沙利铂,或是胰腺癌的GS等方案,都是输注化疗药物时间短,静脉刺激性低,那就不需要。
结直肠癌术后化疗采用的XELOX,每3周只需要输注奥沙利铂1次,仅仅2小时就结束,从医疗角度出发,这种患者不需要置管,否则其实诸如血栓之类的风险更高,维护也麻烦,还影响生活质量,PICC相关的血栓比例实际并不是很低。
专家们建议是:每3周输注1天或者输注2天的刺激性不强的化疗药物,只要不是那种血管条件很差的患者,完全不需要安装PICC或输液港,既影响生活质量,又增加相关风险。
老公第二次化疗,因是结肠癌,只打二个小时奥沙利铂为什么却选择了PICC静脉输液方式呢?
1、手术那次住院,手静脉输液时,手鼓渗漏肿起过。
2、血管比较细。
3、有尿频尿急,再加上做结肠手术,去厕所频繁。
4、第一次化疗时,选择手留置针静脉输液,在打奥沙利铂化疗药二个小时间隙就去了次厕所,实在是憋不住。
5、第一次化疗回去后,手、胳膊麻疼四、五天才缓解。
综合自身因素,内心对于这一事件恐怖担心,甚至一夜未眠,这次住院医生又再次提出PICC方案,于是,决定了胳膊处下管PICC静脉输液方式。
一切以病人为主,也算是让他心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