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那个下午     你来了吗?

图片发自简书App

几十年过去,他依然沉静,内敛。

上学时,是班上,少数几个戴眼镜的男生之一。

给我的影响是,话少,学习踏实。

我们的座位离得远,所以我很少听到他讲话。

如今,岁月的刻刀毫不留情,在他脸上留下纵横交错的纹路。

有几次我曾试图,在脑中勾勒出他年轻时的样子,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我们相识于青春年少的十六岁。

他姓胡,是高中同学。

风气使然,在学校时,我们没有讲过一句话,但印象良好。

中上成绩的他,欣长端正,看上去有点书卷气,还有点学子的青涩。

毕业了,大家各奔东西。

再见时,就到了九零年代末期。

当时他买葡萄。

突然看到,口涩地打招呼之后,他从三轮车上,取了几串葡萄送给我,然后,仓皇告别。

推算起来,都是三十过了,可男女同学,当年不交流,后来无音讯,突然见面,大家都拘谨的不知道能说什么。

其实想说的不少。

后来得知,他的葡萄,是在九零年代后开始试种的,那时,敦煌大面积种植的是小麦,棉花,玉米。

当时,葡萄,只有距市区70公里的南湖乡有,且只有一个品种,无核白,那种晶莹的小巧的绿色果实。

他是第一个马奶葡萄,红提葡萄种植者,它颗粒大,皮厚,适合长途旅行。

有思想的人,总是在没有人走过的路上,寻求道路。

其间艰辛可想而知,等我问他时,时常一语带过。

他似乎觉得,人原本就该这样。

长期的试种之后,他成功了。

销量好,价格也好,效益相当不错。

市上,乡上,村上,队上,开始学着种,并推广,普及。

收益差距很大,所以整个敦煌,棉花种植面积迅速萎缩,代之而来的是成片成片葡萄种植。

可以说,他是一个发明者,一个创造者,一个敢于尝试的人。

电视台,广播电台,敦煌报,都对他做过采访,报道。

他做为新型农民的榜样,他的葡萄园,被当地人观摩,学习,他被市农业局授予“农技员”“科技带头人”等称号。

那一年,我们去他的葡萄园时,小雨淅淅,敦煌大地上,已经葡萄遍野。

他的葡萄根深叶茂,鲜艳透明的葡萄,一串串挂在树上,叶片油绿,错落有致,丰收在望,美得无法形容。

我脑海中无端地跳出新疆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汗的心儿醉了……

我们随意摘下品尝,来回穿梭于长长的绿色走廊里。

大声地肆意说笑,忘乎所以。

他收入可观,凭借葡萄种植,销售,在市里给儿子买了楼房,成了家。

自己手头宽松,日子在他悉心经营下,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他没有其他爱好,偶然闲暇时,下下象棋,看看股市。

春江花暖鸭先知,他就是那个最先感知春天的鸭子。

有些人懂得道理,明白事理,但没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向着一个目标坚持,再坚持。

他费尽心思,观察,总结,调整,不断的试验中,走出一条暂新的道路。

近些年,普及的结果,敦煌农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葡萄。

市场变化,风起云涌,多地大量种植的结果,市场饱和了,葡萄价钱急剧下降。

是的,大家一窝蜂上的结果,往往就是这样。

他的葡萄树也老了,埋起来困难,有的枝桠断了,龟裂主干,无言地诉说着它的沧桑。

去年,他依然决然的,把十二亩葡萄全部挖了。

在那片土地上,重新栽上了品质好的枣树,梨树,苹果树。

他是个头脑、双手都闲不住的人。

他曾想,开放的敦煌,干果很受游客欢迎,一度想做干果生意。

生活水平提高了,景观农业,花卉,前景不错,也想尝试,

但是,经年累月,辛苦劳作,身体先行一步,衰老了。

他想通了,那些树木,养好,长大,挂果,够他们夫妇养老就行了。

就在立春的那个下午,同学们相聚了。

人,还是那个实诚人,酒席之后,热心邀请同学们一起K歌,庆祝春节,大方的点了各种干果、饮品,摆满台面。

大家纵情高歌,畅谈回忆,好不热闹。

诚恳的对待同学,朋友,乡亲,用智慧的大脑,诚实的劳动,过有尊严的生活,没有比这更让人敬重的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