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看书的时候,我们的眼光是戏谑的,是审视的。上帝视角赋予我们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怜惜书中人,为他们留下眼泪,我们蔑视书中人,瞧不起他的不堪。“或许是不知梦的缘故,流离之人追逐幻影”,我们总是在叹那流离之人可悲,殊不知你我皆不知梦。
我们会将自己代入书的人物中,但绝不是那卑微的,庸碌的,必然那光鲜的,这是我们潜意识里的一点点期盼。可惜,我们确确实实不过是尘世间庸庸碌碌的亿万分之一,这有些悲哀,但更大的悲哀是我们也是鲁迅笔下人物的影子。
初遇鲁迅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那是一个充满童真的世界,装在少年鲁迅的脑袋里的似乎只有玩耍,那时候的鲁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写出如此多的悲剧人物。这些人物镌刻着时代的烙印,揭示了当时社会中苦苦挣扎的人民,但我们也常常在现代人的身上看到鲁迅笔下人物的影子。
说起鲁迅就免不了要提到小说集《呐喊》、《彷徨》,这两部小说集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写实笔调,深入的探讨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罪恶和病根,将一个个平凡人物的悲惨人生书写出来。阿Q、祥林嫂、孔乙己……
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生活的不公,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妥协于这样的生活。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时间扬起的尘土浮浮沉沉。时代变了,这些小人物也变了,在更加华丽的包装之下,在某一个夜晚,我们突然惊觉这相似的悲哀的内核。
现代人的精神胜利法
鲁迅笔下的贫苦农民阿Q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就是熟练掌握精神胜利法,我们看阿Q是戏谑的,我们笑他明明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是却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的方式自欺自慰,陶醉在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
现在的我们也免不了使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用这种“我不是得不到,我只是不想要”来放过自己。比如我们爱一个人而不得,有时候会说他并不好,他性格不好,总是不主动沟通;他面相不好,眼角有颗泪痣;如果他不爱我,那就不值得我爱他……
白天我们体面的出现在社交场合,夜晚的时候,月光透过窗纱散在漆黑的房间,你穿着睡衣,清清楚楚的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你白天体面,但孤独时候总是清醒的。
感情的精神胜利法是为了宽慰自己的无奈之举,在工作中又有多少人是凭着精神胜利法甘于平庸的?社会的发展的迅速的,现代职场压力更是社会讨论的热点,几乎每个人都面临着职场压力、生活压力,但是又有多少人是借着压力原地踏步呢?有多少人是在和生活搏斗时来了一场假摔呢?他们给偷懒懈怠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时运不济,“我只是没有努力,我要是努力了,一定能成功”一如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然而自我麻痹并不能拯救自我,也不能改变现状,阿Q的结局已经注定,而我们的未来还可以改变。唯有打破舒适圈,进行自我救赎和突破,冲出精神胜利法构建的虚幻,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走向光明的未来
现代女性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道德的束缚
在《彷徨》中,女性问题被提了出来,鲁迅通过对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女性不幸遭遇的书写,唤起了女性的反抗意识。祝福中的祥林嫂“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着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厌烦头痛。”
这个悲惨的故事——被迫改嫁到夫死子亡,在众人的冷漠和讥讽中变成了刀,祥林嫂最终倒在了雪夜的祝福声中,当然,这祝福全然不可能是关于她的。
《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丈夫另有新欢就可以理所当然的叫她离婚的行为,她不满封建社中女性在婚姻中的劣势地位,但她的不满和反抗最终还是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微风之下偃旗息鼓,她无助又痛苦,且不能自救。
现代社会女性平权的呼声也越来越大,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不公平也越来越多的被揭露。在道德层面,女性晚婚、离婚、再婚都会背负更大的压力,这也意味着女性想要获得婚姻的自由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毅力;同时女性的着装,行为举止都时刻面临着男性的审视,而男性则几乎不会在这些方面有束缚感。
与爱姑相似,现代社会对于男性出轨问题的态度和女性出轨的态度是不太一样的,虽然大部分三观一致的人都会认为出轨都是不可原谅的,但是从网络大环境来看,人们对于出轨的男性原谅和遗忘他出轨的速度要远远大于女性,例如文章、姚笛这一对,文章早已复出,姚笛至今悄无声息。
在这里我们当然不是在讨论是否应该原谅出轨者,而是通过这一类事件更加关注女性,尤其是对女性不公平的部分,让现代女性不要再活成鲁迅笔下那些被毫无道理的礼教束缚的可怜女人。
麻木是群体的悲哀
在鲁迅的笔下,还有一类人物,他们对所有的悲哀与不公早已麻木,鲁迅称之为“看客”。无论是掌柜的让孔乙己难堪时,酒肆中哄堂大笑的人们,还是革命者被砍头时喝彩的村民们,都是旧社会的看客,他们早已被吃人的社会拆分入腹,他们冷漠麻木,毫无同情心。
反观现实社会,其实也不乏这样冷漠的人,他们对悲剧的冷漠程度叫人震惊。网络暴力问题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凸显出来,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当他的缺点被无限放大的时候,只会成为众矢之的,每个人都理所当然的讨伐他,而讨伐者真的想要寻求正义吗?他们只是图个热闹,一如鲁迅笔下刑场周围的看热闹的人们。
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意气的我们逐渐走出象牙塔,才终于看清楚了社会的真实面目,世界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而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发现自己成了鲁迅笔下的人物,因为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平凡和怯弱,开始真正的了解现实情况。
当我们不得不正视真正的自己的时候,就像是温室中的一株玫瑰知道自己的美丽和健壮都只能依附于笼罩着的一层塑料薄膜一样,很容易开始否定自己甚至在否定中逐渐麻木。虽然成年人总是多多少少有着鲁迅笔下人物的影子,但是在悲哀之后,应该继续成长,继续向上走。
正如鲁迅先生说过:希望是附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只要在悲哀过后仍心存希望,短暂的悲哀就不会打到我们。毕竟“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唯有直面真正的风雨,才能冲破虚幻的藩篱获得翡翠般珍贵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