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普通教育学》第一章普通教育学 的必要性、可能性、困难性 ,被作者问题推理思考模式触动。
隐约感知到自己一直以来想践行的读书模式(:跟着作者去旅行,即作者是如何做研究推论的:作者写这些有啥用?他要论证什么?论证了对现实有何用?)今天有了透彻的顿悟。
坚持积极参与读书会近三年了,一直习用的摘花思维读书法怎么也扭转不过来,期间有意识挑战自己,但总不得其门而入。
结果虽认真读书,带着收获困惑满满的期待去听导读,往往无所获,因为带着自己的观点,想获得观点认同,但做导读的自有学养基础,所以看到联想的往往大大和自己的不同,过去没有把这不同,看做自己的成长的机会,而是不满别人怎么可以这样解读,从未想到是自己的狭隘,从不知道陷入了“认为自己是对”的心智误区。
今天才轰然大悟:我应该跟着导读者去旅行,看导读者留心什么风景,如何评判风景,然后再和自己的比较,拥抱差异。
每次导读会如果都认真思考比较与自己的不同,莫说全部吸收,即便一次一得,我该是怎样的脱胎换骨啊!
今天是怎么悟道此的?明明看的是难以合并同类到知识体系的普通教育学!
这说明,开卷有益,说明有困惑,是增长的基础,这种“诧异读书会没有期待的收获”由来已久,一直困惑着,一直想解决,今天悟道了。
真好!
此时又想到了刚刚读过的杜威《我们如何思维》中的反省思维五阶段,对“暗示”有了新理解。
参考文献
百度:杜威反省思维过程分为五个步骤:(1)暗示:觉察到疑难的情境。(2)问题: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3)假设:提出解决疑难的种种假设。(4)推理:推断每种假设的结果,看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疑难。(5)验证:进行试验,证实或改正这个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