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3.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在处理分离上,会出现三种结果:
第一,成熟分离。
我觉得这是一种最完美的结果。一边给予爱,一边坚定地告诉孩子或亲人,你是你,我是我。界限分明,绝不会藕断丝连。每个人都有健康独立的人格,不会把自己生活的重心放在对方身上,这种分离是很成熟的。
第二,拒绝分离。
这是一种爱与恨的双簧戏,一边黏在一起,拒绝分离,有可能另一边却在恨着对方。这样的关系不一定亲密,可能还非常恶劣。
第三,单纯分离。
单纯的分离拒绝爱与亲密。这样的成人关系很难维持下去,而这样的亲子关系缺失了爱,孩子也不能长大。
人生有三种分离
第一个分离:分娩
第二个分离:与妈妈“分手”
第三个分离:与家的分离
第一个分离属于幸福的分离,一个女性只有体验过分娩的痛苦,才能够更好地感受与孩子的亲近,感受到孩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才会更好地关心照顾孩子。
如果没有经历这个疼痛,妈妈的生命知觉会产生断裂,她会恍惚觉得,孩子像是医生创造出来的。
第二种分离是让人比较难受的分离,是婴儿从自信到矛盾性的依赖,分离是因为要迎接挑战。
第三种分离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任何拒绝这个过程的行为都会导致家庭关系出现破裂的。不过,无论父母怎么样,孩子都不可能再像小时候那样黏父母。
“孩子需要新的“神”。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偶像去认同,从偶像的人格中汲取养料,以成为自己。”
不管怎么样,以上这三种分离都会有对应的三种分离结果,我们需要尽可能做到成熟分离。
4.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3~6岁是“俄狄浦斯期”,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且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且嫉妒母亲,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
但是我见到的亲戚的孩子是小时候都很眷恋母亲,而且拥有所属意识,会说出“妈妈是我的”这句话来,他们对母亲具有很强烈的占有欲,他们都期望取代爸爸而与妈妈建立唯一的关系。这是因为很多时候,妈妈都是关怀备至的,而爸爸总是粗心大意,亦或是扮演者黑脸的角色。
海灵格强调,“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
虽然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但是没必要过度宣扬这样的爱,而是要关注自己的配偶,给配偶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建立起良好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在家庭里面具有优先权,也是解决家庭矛盾的关键所在。
有些孩子表面上亲妈妈,实际上学爸爸;
有些孩子靠拢爸爸的儿子更尊重、更疼爱妈妈;
有些孩子“恋母情结”诱发同性恋苗头
……
将孩子称为“家庭中的救世主”,就是因为孩子天生有一种倾向,要牺牲自己,以平衡父母的关系。
但是孩子并不是家庭关系的救世主,他们也不能够解决家庭发生的根本矛盾,孩子的牺牲只会让家庭矛盾更加剧烈。
如果男孩想成为有魅力的男人,女孩要成长为有魅力的女人,他们不仅要进入同性父母的世界,还要进入同性的大世界,譬如结交众多的同性朋友。我们不断回到异性的世界,但我们首先属于同性的世界,与同性的交往——喝茶聊天、饮酒作乐、在俱乐部里消遣、学习充电、集体运动或随便什么事,都可以让男性补充男性的能量,让女性补充女性的能量,从而让他保持他的男性魅力,让她保持她的女性魅力。这才是这个世界最和谐健康的整体关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