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应该通过教育获得能力和性格上的独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蒙台梭利
8月即将过半,很多孩子会第一次离开父母、进入大学,开启自己人生的新阶段——早期社会化的最后阶段。一个家庭,在孩子离开后,也同样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空巢期的开始。既然是新的阶段,就必然有适应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上大学,作为父母,要做那些准备呢?
1、 物质
物质准备是孩子上大学,父母首先想到的,也是最容易实现的。高中三年那么辛苦,孩子不容易,现在又要离开我到远方去,我哪里能放心,赶紧要多带点东西!抱着弥补、不舍的心情,我们带着孩子买买买,吃的、穿的、玩的、用的,把孩子的行李厢塞得满满的,生怕孩子受委屈。有的家庭,还会抓紧时间计划一次亲子旅行。
可有的孩子并不领情,带去的吃的,过期了;穿的,压箱底;玩的,放一边;用的,太老土……我们精心设计的旅行路线,孩子说没兴趣……我们抱怨孩子太浪费、没良心的时候,换个角度想想,我们是否理解孩子的心呢? 换成我们自己,生活在父母眼皮下十几、二十年,什么都不能自己作主。现在终于有机会自由一把了,还不可着劲的享受啊。
孩子想要的不是新衣服、新鞋子、新数码产品,也不是多新奇的旅行,孩子要的是自己选择的权利,是独立的开始,是父母把他当成一个成年人来尊重。
所以,依我说,不如让孩子自己决定准备些什么吧,哪怕少了呢。大学都在大城市里,什么买不到呢。虽然当时有些麻烦,但孩子学会了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审视自己生活、学习的需要。
如果我们还不放心,不如多带点钱,和孩子一起去大学所在的城市购买需要的商品。不要担心自己不识路,和孩子一起用手机导航就是了,或者一起问路就是喽。还怕丢了不成。把购物的过程变成一次城市探索之旅,是不是比单纯的买买买要有意思的多呢。探索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对孩子将要生活的城市不再陌生,对孩子的能力也更加了解,我们也就能够更放心地让孩子留在这里、独自生活。
2 目的
除了物质上的准备之外,我们还要帮助孩子准备好上大学的“目的”。
孩子上大学的目的各有不同。有些孩子是为了求知而上学,他们多半会成为研究性的人才;有的孩子是为了谋求好的地会地位而学,他们会有着非常现实的学习动机;有些孩子上大学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既然上了大学,父母的要求已经达到,那就随心所欲地做自己高中时想做不能做的事吧;有的孩子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要上大学,在大学里,如果遇到好室友,可能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如果遇到同样没有目标的室友,可能就是“糊里糊涂,无聊无趣”了。
其实大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实现“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就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掌握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说人话,就是在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这个准备不仅是能力上的,更是性格和行为方式上的。还记得我们毕业时的情景吗?同样的大学毕业生,在单位,有些人如鱼得水、很快适应,有些人却碰得头破血流、不知所措。这就是早期社会化程度不同带来的结果。
社会化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儿童、青少年期就是人的早期社会化过程,大学阶段是早期社会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阶段。中小学阶段,以读书升学为主,社会化的机会非常少。进入大学,各种社团、各种校园招聘、来自各地、差异明显的同学,这都给孩子的社会化带来了丰富的机会。
那孩子在大学里如何最大程度的实现社会化呢?建议如下:1、每周读一本好书。2、交几位好友。3、发展一、两样爱好和特长。4、参加一两个社团。5、谈一、两场恋爱。6、假期打一、两份零工。7、同学结伴穷游子一、两次。
网络上有很多读书社群, 每周集体读一本好书,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还有很多爱好类的社群,比如夜跑的、写作的、写代码的、动漫的,只要稍微留心都能很容易的找到(别问我为什么知道的,因为我不知不觉就加了好几个社群,还经常听微信分享课)。很多社群在某些城市还有线下活动,孩子不仅能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能拓展自己的交际圈,认识志同道合、一起进步的小伙伴。
大学时的一切经历都是成长,让孩子在大学里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个人发展方向,从而知道自己面对社会时能做什么、想要什么,怎么融入社会。这就是孩子上大学的目的——社会化。
今天就到这儿了,我要去听“拆书帮”公开课了。明天继续,聊聊孩子的大学生涯规划和父母的生涯规划。晚安!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就转发给更多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