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搜http://nan.so出品】
前段时间有个互联网行业做产品的人会关注到的一件大事:豆瓣网“豆邮”与“私信”的拉锯战。
“已豆邮,莫辜负”是豆瓣网站的一个标志性常用语,意思是已经给对方发送“豆邮”(豆瓣站内信息),请对方回复。2015.5.17,豆瓣在未通知用户的情况下将豆邮改成“私信”,引发老用户不满。5.20在网页端改回“豆邮”,App端保留“私信”。
说实话,在参与知乎上如火朝天的讨论之前,我还在刷豆瓣,根本没留意到这个细小的改动。卷福大人到此也许已经可以得出如下推断:
1.我是豆瓣新人(√);
2.我的TimeLine没有人提到过这件事(√);
3.我没有使用过豆邮(×);
4.我眼神不好(???)……
我确实注册豆瓣只有3个月,而且没有关注过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关注我。
在豆瓣我一般是安静地写日记,看影评书评,我的TimeLine都是主页君根据我注册时被迫添加的标签发来的相关推送,我的豆邮和提醒大部分也是因为四处人力发帖招惹而来的删帖通告。
很长一段时间,豆瓣被诩为文青们的标配,让我无端排斥,就像排斥陌陌一样,如果不是为了南搜的网站推广,我根本不会注册豆瓣,毕竟南搜的豆瓣定向搜索已经满足我的需求了。
仔细地研究了一下知乎上的观点,无外乎以下几种:
1.还我豆邮!!!
2.多大点事儿,文艺青年就是矫情;
3.这是一次迎合新用户的举措;
4.这是一场独辟蹊径的阴谋炒作。
第一梯队声势浩大,据说还爆发了请愿活动。几天的沉寂之后,迫于用户的压力,豆瓣退了半步,网页端改回“豆邮”,APP仍旧“私信”。文艺青年为这伟大的胜利欢庆鼓舞,奔走相告。
阿北在官方的通告中解释到:以我为首的理工男们显然低估了“豆邮”在很多用户心里的情感价值。
看到这句话,我脸红了,因为我是个理工女,而且时常用男性思维在思考。这巴掌打得真TM疼。
“比如一场考试,满分是100分,你有一道题不会,丢了20分,别的都会,加一起也丢了2分,考了78分。如果给你一次重考的机会,你是想先把这20分补回来,还是先补那2分?”
“当然是20分。”
“我是做产品的,我的产品比同事做得都漂亮。其实我们刚出模型的时候,大家都是78分上下,可他们几乎所有人的修改都只盯着细节。要知道,这时候没有人知道满分是多少,但每个人都知道细节上有2分的改进余地,所以在很多人眼里,满分就是80分。他们从第一遍改到第十遍,每一遍都是在细节上翻来覆去。他们不知道,只要在需求上动一下刀斧,就可以轻松逼近98分。”
“为什么他们不动需求呢?”
“一个需求问题可以派生出一万个细节问题。绝大多数人宁愿动一万次小刀都不肯动一次大刀,一是因为动大刀要冒着全盘推翻的危险,二是因为他不知道动大刀该从哪里下手。按照自己固有的方向不断改进是动小刀,改变方向是动大刀,但很多人找不出最优的方向在哪儿。”
我想每个社区产品在诞生之时都有一个初衷,情怀,热血之类的,就像大多数人都想开家书店或者咖啡馆。赔本的买卖并不是不可以做,但要长期地做下去,还得有实力养着。你首先要是一个永远掌握大权的国王,才可以让你的女儿当一辈子的公主。
要让一个产品坚持运转,必须要有商业的推动,别信粉丝捐助这一套。钱在你自己手里才是真的有钱。
而要赚钱,需要有数量级的用户基数支撑,所以我十分认可豆瓣迎合新用户的决定,但并不认同其改名字的举措。
相比其他心急火燎盈利融资的互联网公司,豆瓣已经算得上是个有情怀的慢性子,帮甲方打广告也是精挑细选,品牌的调性逼格节操仍在。既然当初选择用豆列、豆邮等名称来塑造品牌的独特形象,为何要又将它打下神坛?你把“林诗音”偷偷改成“孙小红”,还当着寻欢表哥的面,看我的飞刀!
用户嘛,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实在不行,还可以捧个人场。
其实老用户们并不是真的抗拒新用户,他们抗拒的是不符合品牌调性的新用户,比如拉低整条街的智商那种,该严肃的地方抖机灵那种,还有光伸手不干活那种。
想找出力的,可以在比较精准的地方投放广告,比如校园的文艺社团,外国的中文研究组织,举办文学沙龙,赞助文艺盛事……
或者也可以培养新用户嘛,看看这句话:太多“豆”字头的小功能会让新用户摸不着头脑。
这种时候不是应该有方便的动态引导或者新用户指南出现吗?所以改名字就是最优解?
网页端的布局确实也够混乱的,新手摸不着头脑,谁来帮帮我!
只是要找人来捧场的话,那就加大审核力度和编辑力度,千万别让不行的人瞎BB,别放纵着月抛族们肆虐,多编辑点有用、有趣、有心的内容专题或者线上活动让人围观。
让用户出钱有点难,不过在此之前,先把社区可持续地运营下去才是正事,对吗?
已豆邮,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