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已经完成了第三模块的共读,这一讲主要是介绍了含有信息技术的一些教学方法,接下来我来说说学完这一模块的几点收获。
第一、同侪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学生教学生,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与互动。教师抛出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作答,答对率超过70%,学生大多数理解,教师只要简单讲解。答对率低于30%,学生大多数答错,需要老师详细讲解。反馈器的使用,能够在课堂上及时统计数据,可立即得出答错率的数值,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二、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发现式的学习与反馈器相融合,能及时获得数据、节省时间,也能提高课堂质量。我发现自己平时在复习课时会过关一些易错题。让学生先做题,再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然后问其他孩子是否同意他的做法,并说理由。如果这种题型错的比较多,我会再出类似的题型进行第二次练习,再让孩子说做法,说理由,经过第二次批改,发现正确率也会提高。当时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是有效的,但是也觉得很浪费时间。经过学习,我发现原来学生在做题、听方法、对比、再产生新思路的过程,就是冲突与调适的过程,也就是发现式的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如果能与反馈器能及时融合,肯定会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讨论、对话和合作是课堂小组活动的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又有不同的定义。回顾公开课《比尾巴》的识字教学,让孩子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记住生字。按照书上定义,我把这次小组活动定位于小组讨论,但流于形式,没做到每人都参与,有的小组只交流了一个字,从学习成果的呈现来看四个人的小组如果人人参与,至少要出现识记四个生字。通过学习,我觉得应该改变小组合作的问题:请小组合作交流如何识记这些生字?改成:1.请小组合作交流如何识字这些生字?要求:①每个人都要说,每人至少1个。②.难记的生字,小组成员再进行讨论。③.组长汇报时至少4个生字。可能这样才能做到所有人都参与,所有人都能说结论。
第四、小组合作三种方法:TPS法、四聚头法和拼图法。这三种方法能为小组活动顺利开展而服务。其中拼图法的课堂形式比较新颖、活泼,学生能在不同小组间互动,打破原有小组活动的固定模式,学生对话范围不断扩大,学生思维不断碰撞,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对“异质分组”的困惑?在学习14讲时就对“异质分组”不理解,后面通过收集资料,自己理解为:分组要平均,实力要相当。但学习完15讲,对异质分组又有不一样的理解,而是应该追求的是结构良好的异质分组,不仅要混合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力,而且也要让这些能力比较差的学生紧跟步伐,能力也能得到提升,真正促进所有学生的成长。
第六、TBL团队合作学习法。回顾自己的课堂,游戏化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比较少见,要把一节课所有的知识点融入整个游戏,课后要花比较多的时间进行备课,选材上也要下功夫,对于教师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但把游戏设计融入课堂教学中,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这一模块干货满满,接下来我们需要把学到的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多思考,多实践,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