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会经历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在身体机能停止运转的时候,在生理上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是在别人来参加葬礼的时候,在社会中宣告了他的死亡,从此社会里不再有他的位置;
第三次,是当世间再没有人记得他的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皮克斯的新作《寻梦环游记》正是讲述了这第三次死亡的故事。
没观看电影《寻梦环游记》,影评链接已深入人心,对死亡有了新的认知。
其中,第三次死亡,当世间再没有人记得他的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我突发奇想,死亡与简书的关联,简书是可以延长第三次死亡的很好载体。
对于简书大神大咖而言,他们的文字被大肆传播,公众号,电子书,各网络媒体,或印成铅字,无疑,第三次死亡,不仅能延长记住他们的时间,而且会被亲情血缘关系以外的人铭记。倘若出个司马迁,李白,杜甫等人物,逃不出流芳百世的命运。
我所指的是从简书海洋中成长的大咖们,他们从小鱼小虾成长为大鱼大虾,从写作小白成为写作大神,离不开简书地肥水美的写作宝地,或许某一天,简书不复存在,而他们早已撒落在东西南北中,于千千万万人之中,在千百年之后的某月某日,被某人发现某名,某人依然活着,以另一种方式活着。正应验了,有些人死了却还活着。
简书里很大一部分人,80后、90后的年轻人,写作目的直言不讳,为了实现财务自由,像打了鸡血似的,日更不间断。发现,真正靠写字挣钱养家糊口的,凤毛麟角。身为年轻一代,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撇开钱不谈,在简书里笔耕不辍,不辞辛劳可敬可佩,燕过留声人过留名,精神财富不可磨灭,必定延长第三次死亡时间。
普遍意义上,但凡喜欢自嗨、回忆、记录的简友,退去了青春岁月,相对来说离第一次死亡较接近的群体,不图名不图利。以为他们在简书上,甘愿无私奉献?原来他们野心勃勃,为了延长第三次死亡时间,增长自身的相对寿命,人体消失灵魂不散。
我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待到七老八十,存笔资金,把写在简书上字集结成本,印刷百余本,生硬的要求孙辈曾孙辈收藏,沾亲带故的晚辈挨门挨户免费送,料想他们也不好意思拒收。即便简书已下架,我的第三次死亡或许可以延长一百年、二百年。
《寻梦环游记》重新定义了死亡:人的第一次死亡是灵魂载体的消逝,而真正的死亡是所有人都忘记了你,即“终极死亡”。
因为亡灵之所以还存在,是他们一直存在于亲人好友的记忆中,只有当这些记忆都消失了,一切才会真正的消失。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忘记才是。
生与死不是最远的距离,而是相忘于人世。
“逝去”的人其实是另一种方式活着。
关于记忆,有过共同生活的亲人去世后,他会永远活在我们的脑海中。但是,我们终将也会故去,脑海中的记忆也会随之而消散,后人只能凭借我们的描述或影相记忆下来,已经是模糊的了。我们借助文字,借助简书,清晰明了的留下我们的经历,不失为一种家族传承。当然,不排除其它写文软件,只是我更青睐于简书而已。
《寻梦环游记》改变了我在简书写字的初衷,为了延长第三死亡时间,即“终极死亡”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