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个诗词有很多,其中以明月寄相思的诗句令我们记忆尤为深刻。古往今来,多少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的,以明月寄相思的让人们朗朗上口的诗词。
比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还有现代的浪漫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等。无一不与月亮有这密切的关系。
在这些千古佳句中,有时候一句古诗词就能表达出,我们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复杂的相思之情。古人借用明月寄相思,成了中国自古到今最独特的浪漫。
在众多的明月古诗中, 要数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最为广泛流传,从呀呀学语的幼童到耄耋之年的老者,几乎所有的中国人无一不朗朗上口的名篇佳句。
01明月诗之一: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写客居他乡 而思乡之情的短诗, 虽然只是短短的四句,但写的清新朴素,没有刻意的痕迹,但又构思细致而意深。内容单纯,但一个“思”字包含的东西实在太丰富,让人百读不厌,耐人寻味。诗中后两句中的一个“举头”,和一个“低头”之间 ,让人亲临其境,产生无限的遐想,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寄托于明月,读后 真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所有很多人都觉得李白这首思乡之作“妙绝古今” 被称为“千古丝思乡第一诗”,感动了无数客居他乡的游子。
02明月诗之二:
望月怀远/望月怀古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中 最朗朗上口的就是第一和第二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全诗不长,40个字,却把因相思而失眠刻画很到位。
月亮从那个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竞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描绘吃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情人都的诗,开篇的“海上生明月”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那个独特的字眼也没有一份点染的色彩,听课日出,去而自然具有一种意境雄浑阔大的气象。描写的是景,也点题“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这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群里共婵娟” 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两句,收尾很妙:“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在相思不眠之夜,有什么可以相赠的呢? 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的心意,可是又怎么送去给你呢?,还是睡吧! 睡着后还能也许在梦中于你欢聚,作者悠悠的托出不尽的情思。诗句至此嘎然而止,让读的人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古人善于用明月作为思念的寄托,“千里明月寄相思”,还有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四故乡”等,都是用大家共睹的明月,来分享相思之情。
03明月诗之三:
《水调歌头》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词, 不是诗,但同样能勾起人们的思念之情。其中最被人耳熟能详的两句就是:“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让多少个月圆之夜身处异地的情侣聊以慰藉,相信有很多的人都曾经以此寄托过自己的情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整句是这样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这首词,堪称词之经典,词中句句入心入肺。整首解读如下: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天? 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舒坦!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苏轼在这首词里 出来抒发个人的思念之情外,也给人们励志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作者对从古到今,人们的遭遇作了高度的概况,很有哲理意味。
鼓励人们客观都看待一些遭遇,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苏轼是他那个年代的大文豪,感觉他还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导师,在他的词中,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是的,人生在世,不可能总在顺境中,在无力改变所处环境的情况下,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心中保住那一份美好,必然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观。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因为在太阳系里,地球让着太阳转,月球让着地球转, 三者中只有太阳能想自行发光,地球也月球第借助太阳的光发亮的。 所以地球有昼夜更替, 月球有圆缺的月相变化,同时又因为月球上还有嫦娥的传说等等, 最能引发人们的各种艺术联想。
比如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
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诗词的风格。
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他能问出:“明月几时有?”说明他的知识比较丰富,肯定都过很多的书, 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明月几时有?”问的是月相中“满月”出现在什么时候?在古代这些天文地理知识的获得基本上只能靠看书了。
在当时苏轼就能提出这样一个无法回答的问提,说明思维比较开阔的人,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我欲乘风归去”更是大胆的想象, 在那个当年这在苏轼就已经有了奔月的想法,可见她是一个不一般的文人,奔月在当时 不可思议,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在今天我们读了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和异于常人前瞻性。
他的这首《水调歌头》被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文字及情感的美学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