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一切的定理如果不是绝对的科学,只是给你一个甜头而已!
虽然昨日新闻已成明日黄花,尤其在这个互联网信息充斥更新换代频率加快的年代,连狗咬人的新闻都不足以让人铭记多久,然而还是想提及——
90后美女妈妈直播抗癌:只要不死,就猖狂地笑!
好好的直播不能吸引眼球,反而突破了某种界限,就可以“一炮而红”,活的好不如死的极端,
想起因抗癌出名的漫画家,
想起去年罗××在微信公号发孩子病危的文章,吸引了无数转发量,微信粉丝数可以说从几千一下跃到上万,这个流量,势必引来后台网络监管的注目吧!
结果却是,事后有人深八其文章是为“哭”而“哭”,为了大众的同情心和关注度而哭,作者本人并不穷等等(这一系列的可以百度)……
难道这个社会和梵高的艺术生平一样,死后才能获得价值的认可?
所以,在这个信息流如此巨大的社会,你我匆匆前行,一个个面露焦虑,不止你我,马云也在信息大会上表现出了对社会深深的焦虑!
焦虑,焦虑!
其实不止是中国,美国早就出现过焦虑,在《论美国的民主》 一书中,托克维尔用了一章的篇幅述说“为什么富足的美国人常常如此焦躁不安?”,“永不知足”同“过高期望”以及“妒嫉”:美国自杀率不高,焦虑症却猛增。可见美国梦也有它病态的一面。
这个扩大化了的信息社会让远方的人成为了我们身边的虚拟性可能榜样,造成的结果有便利也有负面的,
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感叹:“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到底为了什么呢?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而事实上,很多和我们做着一样事情的人反而收到了关注,让我们怀疑自己,对自己焦虑,对未来焦虑。
“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不管我们是一帆风顺、步步高升,还是举步维艰、江河日下,都难以摆脱这种烦恼。为何身份的问题会令我们寝食难安呢?原因甚为简单,身份的高低决定了人情冷暖:当我们平步青云时,他人都笑颜逢迎;而一旦被扫地出门,就只落得人走茶凉了。其结果是,我们每个人都惟恐失去身份地位……” 来自《身份的焦虑》一书
是的,每时每刻都被成功人士的故事所包围。传媒、饭桌、颁奖会,无孔不入地叫嚣:要成功!要成功!
我们可以忍受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人的巨大成功,却嫉妒身边的和自己同样的人的成就,而信息化的扩大加深了身份的同化性,这就无意间扩大了我们的焦虑。
也让我们对他人无限可能的生后更充满好奇。
所以下期分享采访到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社会上的他人的故事,日本的招妓,越南的部落……
欢迎关注!
即便如此焦虑,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正能量温暖人心的事情。
即便不可能入选首页,还是写下这样的文字,就像一个仪式,一个对自我肯定的仪式。
愿你我被世间温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