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能换什么?两汉晁错《论贵粟疏》解析,快来涨知识!
现如今,我们的农民种了米可以自家用,也可以拿去卖。那古时候的米呢?古时候的粮食可以转化为商品吗?老百姓可以把粮食转化为金钱,可以买到爵位还可以用来赎罪吗?
这就是西汉文景时代的政治家晁错的观点,在书中他提到了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晁错他在孝文帝时为太子舍人,家令,被称为“智囊”。后来吴王以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景帝竟然不分是非,斩晁错于东市。
《论贵粟疏》是汉代大臣晁错的文章,出自《汉书·食货志》,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这样一部著作,是非常神奇的。粟( sù ),谷子。去壳后叫小米。一年生草本植物。耐旱,适应性强。是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也就是说晁错的思想已经非常前卫了,他处在汉文帝时,由于社会比较安定,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因此出现了商人兼并农人,农人不地著而流亡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晁错才向汉文帝提出了贵粟的主张。
在这篇文章中说理透彻,理论都有事实依据,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当时的社会矛盾也很有价值,开头是这么说的,是“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向君主阐明了一下现在农业的状况,而且说了地有余力,就是说还有没有利用起来的潜力。另外还有游食之民,就是指不以农业为生的人。需要归农,就是归向农业生产,说明了他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归向农业生产。
第2段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民贫,则姦(奸)邪生。”如果说一个百姓他贫穷了,则会产生一些不好的事情。让他种粮食能够换取他想要的,那这个社会就更容易安定起来。
顺便说一下这个“姦”它是由三个女字组成,这就说明了在汉代的时候,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低的,是贬义词。对于这个女性大不敬。所以在现代文中基本上不会出现这个字,一般只保留在古文中,是“奸”的繁体字。
同时,晁错在文章中指出需要顺应时事,不应该破坏这个大自然的生产规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因为就是因为是伤人,所以兼并农人。所以流亡者也多,这就是为什么当时农人流亡的原因。
在结尾阐述了一下,“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又再次论述他的中心思想,为了让百姓用粮食换取其他的东西。能够使他们免受责罚。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好像没有太大的冲突,但是在当时来说还是比较令人震惊的。
因为当时,是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安定,他们汉代社会,虽然是文景之治比较好。但由于大商人,大地主,这种商品经济发展使得农民的地位是下降的,而且他们的生产劳动全都是为大地主而服务,所以自己本身是贫困的。而这个矛盾十分的尖锐。
所以当时的一个“智囊”,又在官场之上,他肯定要想一些办法。他这个人是比较有才华的,有才华的人在什么时候都是会闪亮(spark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