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冬天是最悠闲的时刻,天气好时,男人们吸着旱烟,聚在街头聊天,女人们纳着鞋底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天气不好时,女人在家纺棉花,男人吸着旱烟和女人聊天,一上午,一天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
小孩子是不耽误女人干活的,在地上铺一些东西,把孩子扔在上面,一玩就是一上午。
转眼贾月已一岁半了,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秀莲又怀了二胎,眼看就到临产。婆婆徐氏没有时间照料孩子,秀莲便把孩子送到了娘家。
贾月在外婆家比在家待遇好多了,在家贾月到处爬,没有人照顾,也没有谁专门照看,往往是秀莲一边干活,一边看上几眼,偶尔忙起来把贾月忘了,等再找时,发现在墙角某个地方睡着了,也是常有的事。
在外婆家,因为刚来,贾月又处在刚能把话说完整正可爱的时候,二姨和三姨都争着带贾月去玩,外婆更是嘱咐要把贾月看好。
外婆心灵手巧,把大人衣服改成贾月穿的小衣服,给贾月做兔儿帽。贾月不仅穿的干净,有人照看,吃得也好,虽家里条件不是太好,外婆还是变着花样给贾月做吃的,一段时间,贾月就白白胖胖了,越发让人喜爱。
贾月最喜欢跟的还是外婆,外婆做饭,她就蹲在那里等着,外婆去外面抱柴火,她就跟在后面,手里也拿着几根柴火。
外婆家种了一颗枣树,枣树下是贾月最喜欢玩的地方。贾月在树下捉蚂蚱,逮蟋蟀,捡树枝,看着花花草草从地下长出来。这里成了贾月幼年的乐园。特别是枣成熟时,贾月更高兴了。外公外婆打枣,贾月就忙着跑来跑去在树下拾枣。
打完枣晒枣,贾月更是喜欢帮忙,有时撒得满地都是,外婆嚷着,也阻挡不了贾月帮忙的热情。
外公脾气很好,常背贾月出去玩,外公脖子上有个小肉球,贾月习惯用手捏来捏去,外公也不生气。
外公常教贾月认字,但贾月只顾玩,外公很生气。外婆批评外公,孩子这么小会认什么字,外公生完气,有时间了还是教贾月认字。
秀莲第二胎生的是儿子,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理会贾月。生了儿子,自然是高兴了,贾广心里也踏实了。对贾月也不那么讨厌了,偶尔会带上东西去外婆家看看贾月。
贾月并没有因父母把她扔在外婆家而不高兴,反而每天欢天喜地,吃的好,玩的好,过得非常开心。在这里贾月几乎忘记了爸爸,忘记了妈妈,心里只有外婆、外公和小姨。
七月初六,小姨和村里的一些姑娘都忙着准备七夕的食物。这里的风俗,七月初六晚上七个姑娘聚在一起,或者更多一些姑娘也无所谓,她们在集上买,从家里拿,总会凑齐一些水果蔬菜,晚上包上饺子,聚在一起庆祝七夕。在这天谁吃了包有铜钱的饺子,谁就会变得心灵手巧,以后会获得生活的幸福。
每年的这一天,同村年龄相仿的姑娘,都会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玩上一晚上。
这天贾月也非得要跟小姨一起去,外婆不许,但贾月又非得要去。小姨只好把贾月带着。
真热闹,真多好吃的,贾月活碰乱跳,吃着跑着喊着。不小心,把葡萄卡在嗓子了,憋得透不过气来,可把小姨吓坏了。喊来大人,大人一阵子拍拍打打,葡萄终于掉出来了。小姨匆忙把贾月送回家,这个七夕也没有过好。
小姨不知是生气,还是害怕,几天没搭理贾月。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好了,又抱着贾月出去玩了。
贾月在这里慢慢长大,转眼就到了上学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