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奔波之中,年味儿总是让人怀有莫名的眷恋。
这是一个屡试不爽的话题,无论你来自苍茫塞北,还是烟雨江南,我们总会围绕这个话题回想起儿时的记忆。
春节,年末的最后一天,代表着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向往。在我眼中,在一辈辈的祖辈眼中,这一天都是神圣的。每个人都会收拾好行囊,跨越种种艰难,来一起完成这个约定。
最难忘的是儿时的回忆。
那个时候,我和所有的小朋友一样,扳着手指盼望着新年,因为,那时候我们全家人会在一起。我们一起打扫屋子,掸掉灰尘,换掉旧有的,一切都是崭新的。一起购买新鲜食材,瓜果蔬菜,备年货,为了那一顿团聚的热饭。一起买新衣服,换个发型,迎接不一样的自己。年夜饭总是吃的很晚,像是要把一年中所有的美味都浓缩一团,也总是吃的很慢,一起享受惬意的时光。熬好了浆糊,跟着爸爸一起贴完春联,少许的成就感。 到了夜晚,我们围坐在一起,包着饺子,看着春晚,聊着一年的思念。而我们孩子们,村里的所有孩子们,都会聚集在一起,一起放炮竹,一起做游戏,一起从起点嬉戏到尽头,一起不知疲倦的玩到凌晨,才会在睡意的威胁下,坠入依旧鲜活的梦乡。大年初一,换上新衣,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道一声“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虽然最后的红包都会上交父母)抢着吃包钱的饺子,跟着父母,一家家,一户户地问候,这时候,我的大口袋发挥出了它最大的作用,塞满真诚的问候与祝福,五颜六色的糖果,新鲜甘甜的水果,尽管最后因为吃不完而浪费。接下来就是走亲戚,收红包,七大姑八大姨,还有很多很多不知道的没见过的措不及防的人们。最喜欢三个亮如白炽的夜晚,即使灯开着也能安然入睡,总觉得,这是一种让人安心的光亮。就这样一年年的过去,期待,团聚,短暂的离别…………
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春节都有着不一样回忆与感受,而欢乐与团聚是年味儿永恒不变的主题。
长大以后,年味儿慢慢的淡了。。。
村子里很多人都搬走了,小伙伴们再也聚不齐了,一半是因为实际的距离,一半是因为再也回不去童真。 社会主义经济蒸蒸日上,与此付出的代价是,日益疮痍的自然环境与日益疏远的心灵,不可否认的是,这是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必要矛盾。 于是,为了尽可能修复环境,政府打着防治雾霾的旗号禁止燃放烟花炮竹,于是,炮厂被取缔了,有些人失业了。为了生计,很多人不再重视重逢的日子,回来匆匆吃完饭,走马观花,便飞去拼搏的热巢,于是,有些饭桌没有了生气,寂寂沉默。为了轻松省力,饭馆酒楼的年夜饭预订红红火火,年夜饭越来越丰盛,我们也越来越没尝出不同,一阵喧哗之后,留下的只是清冷与空虚。有了全年无休的商业超市,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地准备年货。红包见的越来越少,只有一些老辈还悉心准备,然而我们再没有了小时候的欢喜。再没了浆糊,春联都是用透明胶布随便贴的。 在除夕夜,本该欢聚,我们被外面的灯红酒绿吸引,被所谓的人际蒙蔽,即使安静坐在一起,手机也永远离不开手机,眼睛离不开屏幕,全心全意抢夺手机红包,并乐此不疲,春晚还是在播,却已沦为刷手机的背景音乐。 不会再有小孩子熬一个夜晚去守岁,我们初一起床的日子却越来越晚。祝福不再费尽心机,不再有精心挑选的贺卡,不再发那些情深意切的短信,有的,只是随处可见的复制粘贴,让我手忙脚乱的回复。今年,为了分享马云所谓的回馈红包,朋友圈被五福刷屏,即使走在去灵山朝圣的路上,人们的心却在为错过的“几亿”上下起伏。
过年的仪式越来越精简,最后连对过年的期许都精简掉了,才渐渐觉得丟了些什么。
还记得《小王子》里说到的“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是会让平常日子发光的魔法,有了它,我们才会有虔诚的信仰。你无法想象仪式感对孩子们有多重要。
在小孩眼中,过了一年,则意味着向辉煌的未来又近了一步,而在大人眼中,意味着向枯朽的老年滑落。想想就觉得凄楚,这样,喜庆的年也带着一丝悲怆的味道。
思考是痛苦的。
最终我们还是得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我怀念的,
是过去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