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孩子学不会和别人相处,处理不好和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学校没有归属感,他的学习一定会受到影响,甚至有的孩子会退回家里。那么对于如何引导孩子跟别人相处的问题,很多家长都很头疼,听到孩子说在学校跟其它同学发生了点矛盾,马上就会想到,我的孩子被排斥了被欺负了,最多的处理方式就是让孩子离其他同学远一点,息事宁人。或者自己出面去找这位同学谈一谈,帮孩子解决问题。其实,这两种处理方式不但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而且让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第一种逃避的方式让孩子感到的是委屈,第二种包办的方式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没有能力处理人际关系,都要靠家长出面解决。那么,在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孩子就会很苦恼,特别想跟同学搞好关系,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跟同学相处。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呢?下面,我举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
曾经一位家长,她的女儿上学期因为跟宿舍的其它同学发生了一些矛盾,后来就一直没去上学。原因是学校晚上规定十点半熄灯,但是同宿舍的孩子每天晚上都要到12点多才睡觉,影响了自己孩子的睡眠,孩子一开始忍着,买眼罩、买耳塞,后来妈妈向学校反映了这件事,但是没有起作用。慢慢孩子觉得其它同学说她坏话,排斥他,疏远她,渐渐地孩子就不想呆在个学校了。那么马上开学了,又面临这个问题,这位家长问该怎么办呢?
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心平气和地了解整件事情的经过。孩子在学校跟同学发生矛盾,回到家一定情绪不好,难免会报怨同学如何如何不好,很多家长就会认为,我的孩子一定是被欺负了,觉得其它同学让孩子受了委屈。其实,这时孩子是带着情绪说这件事,过程中有时难免会有失真实,我们不能被孩子影响,我们要心平气和不带情绪地听孩子说整件事情的经过,过程中有不清楚的地方也要多问,同时,向老师同学再了解事情的经过,把事情了解清楚,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第二,先共情孩子,而不要急于给出解决方案。痛苦是怎么解决的?有人能理解能共同分担,痛苦就减轻了一半。所以,家长不要总是急着给出解决方案,而是要先共情孩子、理解孩子,孩子被理解了,他的痛苦就解轻了一半。以这个家长的问题为例,我们可以这样跟孩子说,谁都希望有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我也一样,如果我睡觉时有人一直发出声音,我也会心情很烦燥,而且没睡好第二天整个人状态也不好,妈妈特别能理解你的感受。而不是去说,你要怎么怎么样,孩子没得到理解前,是听不进去你的任何建议的,所以我们经常说,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鼓励孩子去面对,面对是解决问题的开始。遇到问题首先要面对,不能逃避,逃避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没自信,越逃避问题越大。那么如何鼓励孩子面对呢?以这件事为例,可以对孩子说,你之前一直戴眼罩睡觉,自己心里是不是很委屈,觉得同学们不顾及自己的感受,但自己又不好意思说,久而久之,觉得同学们疏远你?孩子说,是的,我觉得他们太过分了,总是不遵守学校的规定。我们可以说,是的呢,不按时睡觉还影响别人,是挺讨厌的。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自己心里舒服同学们也舒服呢?孩子说,没有办法啊,我怕我说了他们会不高兴,我就自己忍着呗。那我们可以说,孩子,你没有表达你的需求,怎么知道他们会不高兴呢?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迟睡影响了其它同学,其它同学来跟你表达他希望晚上能有个安静的休息环境,你会不高兴吗?会不理这个同学吗?孩子说,那肯定不会啊,我觉得我完全可以配合他们。在这里,可以举一个自己以前遇到类似问题如何处理的例子给孩子听一听,同时,通过这件事的处理,告诉孩子,妈妈觉得有时候大部分人遇到问题都会去想别人会怎么想我们,怎么对我们有意见,所以就委屈自己,问题也一直得不到解决,实际上有时候勇于表达自己,主动沟通就能解决问题。孩子,你认为呢?孩子说,似乎有道理。万一我说了他们还是不听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说,那你先去试一试,看看你跟同学沟通了会怎么样,妈妈相信你能处理好,如果他们不听,我们再一起想办法,记住,妈妈永远是你的坚强后盾,有任何困难妈妈都愿意跟你一起想办法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到了接纳、共情,不断地给孩子抛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同时通过换位思考、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孩子思考总结。最后,给予孩子相信和鼓励。如果每次都能这样去引导孩子,那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强,自信心也越来越足。为什么很多孩子总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原因就是家长自己也没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遇到矛盾要不就是教孩子逃避,要不就是自己出面去帮孩子解决,自己遇到问题怕矛盾怕冲突,没有解决问题的自信,那怎么可能正确引导孩子呢?所以,自己没有的是给不了孩子的,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父母自己不学习,自己不改变,总把眼光盯着孩子,孩子是不可能改变的。因为孩子只能活出他熟悉的样子,而活不出我们期待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