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个案例:妈妈认为她快15岁的女儿和自己的关系非常不好,女儿从来不回应自己的关心,只有用哭和自虐来威胁她,但也没有什么作用。
还例举事例来表明孩子的“无情”比如:比如天气冷了,让她加衣服就是不加;她自己买的鞋子坏了,她宁可穿她的坏鞋子也不愿意穿妈妈给她买的新鞋子。
无独有偶,我一个亲戚,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陪读,自己一直认为儿子懂事听话,还经常在亲戚圈炫耀,儿子什么都听他的,和孩子感情超级和谐。
可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儿子会选择一所相当远的大学去读,而且四年都以“票难买”为理由没回一次家。
有位自己也是老师的宝妈咨询我道:儿子初二,之前一直百依百顺,现在忽然不搭理我,就感觉自己是“老子天下第一”,对我很是看不上,很是苦恼。
每每遭遇青春期,我们家长都习惯用“叛逆”来形容这个时期的孩子,可真的是孩子在叛逆么?
稍有点心理学常识的都知道,所谓的叛逆期,就是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可是这种“独立”让家长不能接受,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常看起来是为了反抗而反抗,让父母很苦恼,感觉对孩子的“掌控感”一下子就失去了。
如果我们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或许我们需要给他们换个标签:成长突破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在生理发育上使他们有成人感,这是心理上、自我意识中的成人感。但现实中他们仍然是少年,心理发展水平并未成熟,对自我有了超前的意识,而父母却仍然把他们当“儿童”,这就是与现实相比是滞后的表现了。
这样一个超前,一个滞后,反应到现实生活中就不断碰撞。父母要能准确的认识到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特征,就能很好的避免各种冲突。
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问我,孩子日记不给我看了,甚至作文都不给我看了,孩子在房间老锁着门,也不知道在干什么,手机也上锁了,也不知道有没有玩游戏,这就是孩子在要求自己与父母之间是应该有道门的,他们需要独立的空间了,这时候父母需要认识到,孩子和父母一样都需要自己的个人边界,都需要被尊重。
而我们做父母的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
你的事,我来做
有一种冷叫“我妈觉得我冷”,孩子穿多少衣服,洗不洗澡,什么时候洗,都是妈妈讲的算。这就是父母事无巨细地入侵了孩子的边界,让孩子无法独立出去。还会一直喊自己的辛劳,为了孩子怎样怎样,其实是,自己过了两辈子,而孩子属于自己的那一辈子都过的憋屈。
我的感受,你来负责
像前面的事例,这位妈妈甚至用自虐来威胁孩子来听自己的,这就是用绑架的方式来让孩子忽视自己的感受来重视妈妈因失控而绝望的感受,要求孩子必须对妈妈的感受负责。
当妈妈一定要明白自己的感受是自己的感受,孩子的感受是孩子的感受,明白这一点太重要了,时刻警醒自己,是谁的感受,然后再解决问题。
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真的有那么难么?
放下姿态,不要居高临下
和孩子保持平等的位置交谈,更不要命令、指责;即便引导也要不露声色,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这最大的好处是和这个时期的孩子建立好相对和谐的亲子关系。只有亲子关系好了,他才会愿意同你交流。这才是解决一切青春期问题的根本。
共情
共情是心理咨询上的专业术语,但在和青春期孩子沟通过程中,作用也显著,在有相对和谐的关系前提下,如果能做到共情,那关系会更近一步。
所谓共情,就是感同身受,确认对方的感受,重复对方的感受。比如孩子回家告诉你:王明真讨厌,老是跟老师打小报告。你的回复要是这样的:那你要是事事周全,他也没有机会打你小报告啊!类似这样的回复多了,孩子就不会再跟你讲他正在经历的事了;如果你说:王明跟老师告状啦,你很生气吧。只是简单的重复,孩子会觉得你站在他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事,感觉被理解了,关系也会跟近一步。
划清界限
孩子的事是孩子的事,家长不要干涉,家长只要做到,他需要时你在,他不需要时你不在。每一个家长都应该为正在“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点赞,因为他们的独立意识占思想的主导地位了,而不是一味的顺从了。我们要清楚自己和孩子的边界在哪,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总之一句话,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要做到这一点:行为上少控制,心理上多支持。其实也有青春期不“叛逆”的孩子,因为家长早早就用平等的沟通方式,时刻体验孩子的感受,而且和孩子的界限明确来和孩子相处,而非绝大部分家长采用的控制的方式。这样家庭的孩子他的内心是自由的,从未感觉自己是被束缚的,所以也不会反抗什么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