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成年后发现自己有个奇怪的习惯:在自己开心之前,一定先保证身边每一个人是开心的,无论是做什么还是享用什么,快乐好像是一种“终于能松一口气”的情绪,并不发自内心,而是首先建立在外界和平的基础上。
因此我与人的沟通总带着点讨好的性质,并且极度怕引起争吵,有一段时间更是以病态的方式结交着朋友,为了一段可能的友谊或爱情,尽全力燃烧自己,明明自己咬牙也舍不得消费的东西,统统可以慷慨地送给别人。尽管对方可能并不需要,然而每当我听到他们的感谢,就有一种“我完成了使命”的荣耀感。
那种方式没能给我带来多少真心的朋友及恋人,我用了好多年才克服这种对待外界的方式,从各处听来的心理学案例完成了消遣的意义,开始发挥出更多的功效:我开始理解并且相信,人们相当一部分行为,是“内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那个靠讨好别人来获得快乐的我,原来一直都在延续着童年的处事方式:只有爸妈不吵架的日子(外界平和),我才可以放心地去快乐,因此我必须做一切讨他们欢心的事情,来避免两人争吵。
很多朋友都和我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能够把成年后的恐惧等行为追溯到童年的某段经历。尽管大部分人在尝试走出来,向身边朋友倾诉,但是作为一个曾艰难爬出泥潭的人,我必须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任何痛苦都必须经由自己而得到消解,如果没有专注内心的力量,而依赖旁人的帮忙,那么痛苦就无法从源头得到重新的审视。
普通人学点心理学是件具有拯救意义的事,至少这两年间让我学会了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开。有些人表面表现得强大,其实是在掩饰内心的千疮百孔,每个人都有情绪上的缺陷,只有敢于正视的人才能走向通向心的路途。
我记得大学期间好像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很多同学都想去学心理学,我也曾经因为毕淑敏老师的《女心理师》而幻想自己成为可为人答疑解惑的心理专家,后来才发现心理学比想象中深奥太多,这是一门需要不断去积淀的人生课程。
在我读过的一些涉及到心理学的书中,大师阿德勒类型的文字实在晦涩,每一章都需要读上几遍,反反复复地思考。我个人喜欢武志红老师的文字,他用把很多晦涩的理论“翻译”成平实的语言,且每个理论都有详细的案例作分析,让你一下就可分辨出,自己是否属于某个病例的范畴。
如果你也感受到自己某种一直以来无法克服的缺陷,和原生家庭有着什么联系,那么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会是一本非常适合你的书,这本书会帮助你了解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恋爱以及教育下一代的影响,也包含了以下这些重要内容:
为什么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内容?
为什么自由民主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那些被爱上了枷锁的孩子,成年后在性格上有怎样的缺陷?
中国式家庭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深受原生家庭影响的人如何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入成年后的生活?
我喜欢看TED视频,尤其喜欢看大咖“示弱”,一些相当有影响力的人毫不避讳自己曾有的失败以及挣扎出来的过程,相当具有感染力。我从这些令人崇拜的角色中看到一种力量,人类自身总是带有这样那样的缺陷,走的远的人都是心理强大的人,能够冲破来自过去的束缚。
武志红老师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每个人的一生,最幸福的部分,就是不断成为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