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57,11-4-3,告子章句上4-3》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內。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悅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今天是丁酉年庚戌月乙亥日,八月廿六,2017年10月15日星期日。
炙,是烤肉。"耆"同"嗜"。
上一节,孟子指出,敬长者的恭敬逊让之心是判断依据,义是内在性的。告子不喜。
这一节,告子接着辩解他的"仁内义外"。他说,我所说的"作为判断标准的义是外在的",理由是,虽说义不是因长者而后有,但却是因长者而引发的。
先说"仁在内",后说"义在外"。
为什么说"仁在内"呢?比如说我弟弟,与我同气而生,我就爱他,秦人的弟弟,非我族类,我就不爱他。都是弟弟,却有爱有不爱。仁爱之念,因我的喜悦而生,我不喜欢的,也勉强不来,可见,爱与不爱是由我来定的,这是"仁在内"。
为什么是"义在外"呢?我对楚国的长者恭敬逊让,我对自己的兄长同样恭敬逊让。因为都是长者,所以都致以尊敬,这是以对方的年龄为标准,不能以远近亲疏为论。这是"义在外"。
告子仍然不能接受尊敬是由敬长者之心发出的,可他却说人天生就喜欢好吃的,喜欢好看的,所以,孟子就从甘食悦色入手开导他。
孟子说,何止尊敬长者有一视同仁的现象呢,就是对美食的感受也不分地域,比如说,秦国人烤的肉,我吃了很喜欢,我烤的肉,吃了也很喜欢,味道一样时,不管是哪儿的烤肉,我都喜欢吃。
现在,因为长者在我之外,你就说尊敬也是外在的,那么,无论秦国人的烤肉还是我的烤肉,也都在我之外,难道说喜欢吃烤肉的心也是外在的吗?从我的角度出发,烤肉虽在外面,但喜欢吃烤肉的心却是内在的,正如长者虽是外在的,恭敬逊让的心却是内在的,既然你明白甘味悦色是人的天性,又为何不能理解尊敬长者是由恭敬逊让的心引发的呢!
告子的"义在外"固然说明他不知义,他的"仁在内"难道就没有可取之处吗?
没有。
仁,在儒家思想中是恻隐之心,即同情同理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心,告子以甘食悦色是人的天性为据,本身就是问题。方法论往往也是本体论,比如说黑格尔以"否定就是肯定"作为方法论,这本身就是他定义的逻辑,也是他阐述的本体论。可见,方法并非没有底色和立场。
比如说告子以甘食美色为人性根本,这是把人的动物性唯一化、绝对化、美化为人性,可是,甘醴是腐肠之药,美色是伐性之斧,把这当作仁,无异于认贼作父,这种以解放为口号,却以放纵为天理的论调,正是孟子深斥之所在。
人要有点追求。人身上固然有动物性,孟子说"人与禽兽几希",就差那么一点点的百分之一,却是人之为人的大界,岂能弃之不论,专挑那百分之九十九说事儿呢。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