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叫李福发,排行第六,我的爷爷在我5岁时就因为脑溢血逝世了,但他带给我的印象却很深刻,小学时候写过的唯一一个家人。
爷爷出生于辛亥革命发生的那一年,1911年12月,他是在新陂圩大夫第长大的。长大以后帮忙父亲李朝香打理”静记米栈”。后来遇战乱时期,生意没有办法做下去,爷爷考取了汕头粤东水产公司,任采购员。
爷爷奶奶共育有四子二女,两个女儿一个最大一个最小,我爸是老四。按照家族的取名规则,二十世的儿子为“载”字辈,女儿是”珍“字辈,所以兄弟姐妹的名字依次是:思珍、载宗、载芬、载和、载廉、世珍。
每一个名字都记录一段历史,如取名“芬”,是因为二伯父出生于1942年,是在曾祖父大家庭1941年分家以后出生的;“和”是三伯父因为出生于1945年,抗战胜利进入和平年代、爷爷兄弟分家后重新合伙开店而起名的;“世”是因为小姑出生那一年为1950年,纪念爷爷第一次出门闯世界。
我的大姑思珍
我大姑思珍考取了兴宁师范,毕业后分配到五华潭下小学工作。年轻有为的小学校长未曾结婚,看到我美丽的大姑,立刻锁定目标拼命追,所以我大姑就嫁给了校长,我的大姑丈,一辈子都留在了潭下工作。生有一女一儿。
如果我大姑还健在,她该多高兴啊,因为她最喜欢小孩了,现在孙辈都结婚生小孩了,五世同堂的画面想想就很幸福,可是她再也看不到了。
每次她回娘家都会奖励我礼物,小围巾、书包等等。我初中的时候她不在学校教书了,在新华书店工作,记得初三暑假去大姑家,与冬梅姐一起,因为冬梅姐在那里读小学初中,同学多,所以她会找同学玩,而我本来就喜欢看书,到了新华书店,就如看到宝藏,钻进书堆里不再出来,结果暑假过后我就近视了。
我大姑对娘家非常好,因为是长女,总是想为娘家减轻负担,所以我小姑是她带到五华去读书的。
我的小姑世珍
我的小姑长大后嫁到了五华,也就是成了真正的五华人了。生有两女一儿。孙子今年结婚了。
我小姑世珍家当时在华城,我最喜欢去她家玩了,因为她家门前就有一条河,可以用清澈的河水洗头,打水仗,让旱鸭子的我们很是开心。
我的二伯父载芬
我二伯父载芬也是我大姑介绍娶了五华妹。因为新陂圩土地少,产量低,生活压力大。我二伯母娘家土地多,所以后来我二伯父全家就去了二伯母娘家生活,是五华潭下的道君塘,美丽的小山村,我很小的时候去过一次,那时进村应该只能靠走吧,我妈说我硬是自己走下去了,没有哭,比我大的小孩都要人抱,哈哈,难怪我现在这么会走,就是那次打下的基础吧,当然我是没有印象的。
“那时候的条件,回一次兴宁。真的是历尽千辛万苦,我们回得很少,仅有的几次记忆:就是我爸用单车搭着我和大杰一起去。从天刚蒙蒙亮就出发,到新陂的时候已经天黑了!尤其是黄草岭那段山路,又陡又烂,碰到天雨路滑,我爸还舍不得放我下地走。就用他那瘦弱的身躯推着我们走。那时候的我们也就是四五岁的样子吧!庆幸到高车头的时候,可以在姑姑家里稍作休整。读书之后好像就回得少些了。小时候的我们兄弟姐妹5个,从来没有在兴宁齐聚过。因为爸爸的单车搭不了那么多人。五华的鸡鸭也必须要有人喂养。”堂妹慈梅如是说。
现在二伯父全家都在广州工作生活了,他们在老家建了房子,也回新陂圩建了房子,这个是二伯父的心愿。每年二伯父都会回老家生活一段时间,他应该跟我一样,有老家情结。二伯父言语不多,但他每次都是笑开颜的。每次回老家他就到处逛。我没有跟着他,但能想像到他与父老乡亲交谈甚欢的场面,要不然怎么会老是心情那么好呢?“老家就是他的心灵疗养地吧”,可惜二伯父没有见到他的新房建起就病逝了。二伯父的儿女最多,三个女儿二个儿子。
我的大伯父载宗
大伯父载宗排行第二,华中工学院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天津工作,大伯母是天津本地人,所以大伯父一家就在天津工作生活。后来堂姐到美国生活工作后,大伯父与伯母退休后就在美国生活。由于交通不便利,大伯父回老家不多,但每一次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说到“天津大伯”我们就肃然起敬。虽然回家不多,但家乡情结是很深的,养育了一女一儿,堂姐名叫“远红”、堂弟名叫“远兴”,满满的思乡亲。
大伯父现80多岁了,能歌善舞,经常发他的视频给我们看。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小时候他回家乡,就带了相机回来给我们拍了好多有意义的照片,后来我工作后他又回来一趟,也是跟我们打成一片,我们堂兄弟姐妹在打牌,他参与买马。听我爸说,他读书的时候还会在圩日的时候参与“赌柿子有多少核”。你想像不到他是个高级机械工程师吧,退休后单位还返聘他。
堂姐读书很厉害,与我同一年考大学,还给我寄了参考资料。她考上了复旦大学,我也填了这个志愿,但没有考上,去了旁边的城市南京读书。后来聊天,她说她是要考“北京大学”的,考砸了才去了复旦,厉害的姐。堂弟小时候读书跳了一级,让我们很是佩服。
我的三伯父载和
说起“和果”,整个新陂圩的人应该都有印象,他就是我三伯父载和。小时候很多人错以为我是他的女儿。
做过税局收税员,开过饭店,一手好厨艺,堂姐妹堂弟都比我们,兄弟姐妹长得高,应该有我伯父一手好厨艺有关。哈哈,当时我很羡慕他们家天天有鱼吃。他炒的猪肠特别美味,还好堂弟继承了他的一手好厨艺,我时不时可以回老家打牙祭。
三伯父多才多艺,好结交朋友,为人豪爽。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宗亲里的大小事都是他在打理,深得大家信任。我一直觉得我三伯是个怀才不遇的人,所以后期他喜欢喝二杯,也很喜欢在家里卡拉OK,每天下午响起他嘹亮的歌声,我们就很开心,谁能想到病魔会这么快缠上他呢?
我很后悔在兴宁工作的时候也没有和他喝二杯,一直以为有时间……想到他最后一次来梅县的时候,强忍痛苦又不愿麻烦子女就想流泪,他对子女是很上心的,不仅让他们吃得好,还帮他们谋划未来。“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件最无奈的事情,可是年轻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想到多陪伴老人家呢?总是觉得等自己有空的时候来,等自己赚到钱时来…….
我的老爸
我爸是老四,比较幸福,爷爷退休后顶替了他的工作。当然,事物也有二面性,如果没有顶替,或许他就会去参加高考,我爸的高中成绩是很好的,特别是数学,至今还可以辅导初高中学生,比我这个大学生强多了。所以他也特别喜欢玩数独游戏。
“实话实说,小时候的我挺怕小叔叔的。因为他看上去好严肃。”堂妹慈梅说。
“小时候最喜欢去叔叔家听叔叔讲故事,晚上就去看电视,整个大夫第就叔叔家有。”堂姐冬梅说。
我爸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才从紫金调回兴宁工作,并且从事采购工作,经常出差,所以我小时候对我爸并不是很亲。但我爸给我订了《小学生作文》与《少年文艺》二本杂志,同时每次出差都会买书给我,培养了我阅读的习惯。我爸是一个比较佛性的人,什么事都不去争,认为顺其自然就好,活得比较自然。也有一手好厨艺,让我天天享受美食。他对子女的爱是放在心里,不提要求,只是默默地奉献,他与我妈带大了我们姐妹三个的小孩。我们的小孩都是听我爸的故事长大的。
爷爷是个魔术师
小时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爷爷,在我心目中,我的爷爷是个魔术师。但带我去鸡窝里拿鸡蛋,会让一个母鸡生二个鸡蛋,他让我站在墙边,然后从天上变出一个苹果给我….
妈妈说爷爷最宠我,婴儿时候的我不喜欢吃咸的辅食,一喂就哭,那时候白糖还是限量供应,全条街的糖都买了,也满足不了我.后来我爷爷神通广大的搞了好多白糖,高兴地说”现在阿惠就可以吃个够了”。等我大了一点的时候,可以喝粥了,还是喜欢甜食。记忆中的“红糖粥”还是那样美味,那可都是我爷爷做给我吃的。
爷爷在我六岁时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了,那一天的情形至今留在我的脑海里。因为是我发现爷爷身体不舒服的,那天爷爷看到邻居女儿的一封信,很是兴奋的地送信,因为这是邻居远在福建的小女儿寄来的信,他替邻居高兴,跑步送信,回来就躺床上呕吐,我吓死了,赶紧告诉我妈,可惜还是太迟了……爷爷犯有高血压,但一直没有按时吃药,所以……..
我的奶奶赖福英
我的奶奶在我爷爷逝世以后就开始吃素了,并开始信佛。其实他们二个老是吵架的,爷爷去世后,我还听见奶奶骂那个来家里的“小老鼠”,说“你为什么跑到家里来啊?”,等等吧,骂得很大声。其实我的奶奶是个很和善的人,每次她做佛事,她都让我去写“表”,当时我是认为是因为我成绩好让我写的哦,现在想想,可能是想让我有零花钱用吧。每次敬神后的食物都会留给我们小孩子吃。
每年初一,我们就跟她一起吃素,她做的素食可好吃啦,有金针茹、粉丝,但我最喜欢吃的是素丸子,又香又韧,不知道什么做的。晒的萝卜干也很好吃,我经常装在口袋里吃,害我一身萝卜干味,同学都叫我“萝卜妹”。奶奶还参加过我的家长会,是我读三年级时,忘了回来她跟我说什么了,但是说不定我后来当主干部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哦。
奶奶名叫赖福英,出生于1913年新陂管岭赖屋。勤俭持家,爷爷在外面工作的时候,是她一个人操持把这么多小孩带大的。因为爷爷寄的生活费用不够,特别是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她曾经跟邻居“丁婆”、“玩招婆”一起赴圩场卖自己做的”木茨粄”来养家糊口。
我考大学那年她病逝了。堂妹慈丽与表妹英英与奶奶最亲,奶奶生病时一直陪在她身边,我因为读高三是陪伴比较少的。但奶奶对我的好我是一直记在心里的。
后记
现在我们大家庭的人已分散各地,但我们仍然经常联系,每年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都会不约而同回娘家聚聚,在外的游子在赏灯的时候都会想着回老家看看。
我们会继续发扬大夫第的优良传统,为美好生活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