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关网站搜索以“年轻人,毁掉”为搜索词,呈现出来的结果让人震惊:《被逼婚毁掉的中国年轻人》《奶茶,正在毁掉中国的年轻人》《被花呗毁掉的中国年轻人》 《手机,正在摧毁年青一代》……好像中国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四面埋伏的世界里。现实是,年轻人真的没有那么容易被毁掉。
自律的年轻人,是不会被毁掉的
不知何时,自律成了一个闪亮的标签。多少人为了这个词,前仆后继,在渴望与克制之间苦苦挣扎。有人不够坚定,意志力被苦苦摧残,倒在了走向目的的半山腰,有人苦苦支撑,不断给自己鼓励,终于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大学班上有位同学,坚持1年每天六点准时学习英语,不管前一天是否熬夜写作业还是那一天天寒地冻,每天五点半准时起床洗漱,待别人晃晃悠悠吃完早饭准备去上课,她早已背熟了好多单词。
我们中间有多少人,嚷嚷着要考六级,却一直在行动的时候打退堂鼓,课程太多,没时间背单词,底子太差,身边没有语言环境学了也不会。
在犹犹豫豫的途中,那位同学却已经在准备雅思了。
朋友的朋友,Z同学,既能保持在专业前十,还能成为一些知名公众号得签约作者,靠稿费实现了经济独立。同时还常年穿梭在各大社团、聚会中。在大家都在忙着去奶茶店喝茶,刷抖音追剧的时候,Z同学已经开始在电脑屏幕前洋洋洒洒。
抖音上的快乐太多,一玩就一小时过去了;外面的世界太喧嚣,让人眼花缭乱。不一定可以改变世界,却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毁掉年轻人的,不是手机还有花呗,是无法自律。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内心,任何有吸引力的事物都可以让他沉迷,转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而懂得自律的人,会平衡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足够坚定的心性,就能活的很酷。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不仅不会被毁掉,反而觉得更加自由。
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自我。
“隐形贫困人口”最近在社会上走红,它指那些打扮光鲜亮丽,名牌傍身,实际上并不富裕的人。这类人往往什么红买什么,虽然朋友圈看起来很精致,吃土却是常态。
跟风没有什么不妥,但是能活出自我也是很有必要。前段时间因为“校园贷”自杀的例子在高校也频繁发生。“她的限量包不错,我也该拥有,”坚守自我,守得住本心,才不会迷失。
哈佛有句格言:不要忽视小节,宇宙由原子构成。世界上的最大的东西,都是由最小的东西组成的。许多直指未来的大创新,其实也往往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结果。一方面,小的想法本身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大的创新成果和过程,也是从小的想法开始、由小细节聚集积累而成的。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也许你的出身很卑微,也许你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你要永远记住,没有任何人能够取代你独有的位置。只要坚守自我,自信昂扬地经营生活,你的人生就一定会如你所愿。
我的朋友小米失恋了,结束了和男友多年的异地恋,痛苦不堪。
小米肤白貌美,温柔善良,家教良好,十分爱他的男友,百般依赖,对男友的批评也照单全收。男友很小气,小米便举出某位男同学对女友十分大方的例子,男友说,那是因为人家女友做得比你好,小米便懵懵懂懂地点点头,也许真的是因为我做得不够好吧。男友忙于工作,对她的关心减少,于是小米患得患失,经常和男友吵闹。男友也越发感到小米的粘人、不独立与缺少自我,对她愈发冷淡。时间一长,两人便分了手。
听到这里,我心里便明白了七八分,小米太在乎这段感情了,她明明非常优秀,却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低,“低到了尘埃里”,一点都不带反抗,没有独立的思想与精神。可惜爱情里从来不吃这一套。
在世上,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当然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的人也少之又少。因此,当我们面对什么问题,或者处理某些事情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听从别人的意见,从中汲取好的地方,排除不好的意见,再结合自己的想法,这样得出的结果往往都是令人满意的。
不一样的人生并非鹤立鸡群,而是做自己不盲从。当一个人认真思索的时候,才能找到自我。明朝作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坐 卧其中,非佳流不得入,解衣盘薄,寒暑未尝轻出。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品味。
值得庆幸的是,时下很多青年人并不为网上的刻意煽情和贩卖焦虑买账,反倒诘问和“吐槽”起这些不走心的爆款文章和套路营销。这也恰恰证明了,青年人勇于正视自己的生活,一方面知道自己的困惑和焦虑需要有倾诉的出口,另一方面也知道,生活不能仅仅流于情感的宣泄,而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尝试。
如果说“向外探索”,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人生的宽度,那么要想有深度,青年人还得学会“向内生长”。在工作和生活中磨砺意志、修炼心态、充实自己,拿出实力和勇气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初入职场,那就多请教、多尝试,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变;刚进社会,那就在各种遗憾和惊喜中丰富自己的阅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信息时代,要想办法用好智能设备,让它们成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青云梯”,而不是“绊脚石”;大城市“居不易”,就更得卖力学、用心做,让自己变成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这届年轻人的确又丧又佛。
不过,所谓丧和佛,都是他们面对社会压力自我消解的方法,年轻人并非像他们表现得那样“全无欲望”。
看看多少人还在微博参与抽奖,盼望王校长能帮他们清空购物车。多少人还在转发锦鲤,渴望像信小呆一样环游世界。
多少人还在朋友圈打卡学习,期待100天后真的可以提升自己。
只要尚存欲望,年轻人就不会停止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