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月9号),在兰州有两场有趣的活动。一是2017年“锤子手机”春季新品发布会。兰州的“锤粉”也自发组织线下活动。有消息说锤子深圳现场发布会原来五百多的门票已经炒到两千多个大洋,而这价钱已经可以买一部锤子坚果Pro128G手机了。罗永浩,中国营销大师,十年前就听过他“相声”,之后又知道了他不少“英雄事迹”,最著名莫过在自己生意还没有盈利的情况下,履约把每年发布会门票收入高达数百万人民币的善款捐赠OpenSSL基金会和OpenBSD基金会等公益机构,顿生佩服之情。今年又看了罗振宇采访罗永浩的创业视频(三个半小时版本),方知他创意不易,无奈自己囊中羞涩,只能通过在文章中美言几句的方式给他捧捧人场。
另一项活动是尔雅老师在朋友圈推荐的“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在师大巡回影展。本人十年前因为机缘巧合拍了几部“视频”并上传到网上,成了那几年自己不多的吹嘘的本钱。算是和电影有了机缘。自打前年Kenny鼓励我们重开电影之门,我本来濒死的“电影心”又活了,一直积极做着准备,听说兰州有这样的活动,就赶紧拉着Kenny过来了。
观影活动是在西北师大传媒学院新装修的多媒体厅进行的,一个大约能容纳百来人的小型剧场。活动从19:00开始到22:00结束,共放了四部独立电影《造化》、《向下》、《野孩子》、《牛奶计划》。观影环节大约两个小时,互动环节进行了一个小时。和大家一起看电影有个的好处,不仅有说有笑,度过一段美妙的时光,还能听到比较专业的观影感受,提升自己观影水平。
各国年轻的电影人刚开始接触电影都差不多,几乎都从拍摄独立电影开始。众所周知,受到资金、剧本、技术、经验诸多限制,这些年轻人开始都不可能“大手笔”,先扎堆拍拍文艺片、情感片等小成本影片,练练经验值,等个几年有点名气,再出来闯荡江湖。
电影门槛的说低也低,说高也高。说门槛低呢,据说现在有些牛人直接用IPone5S以上的机型就能拍出很有逼格的电影。要说门槛高呢?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创意,电影行业竞争异常激烈,首先你要有好创意的剧本,而好创意有时候是老天给的,可遇不可求。二是资金,现在一部差不多的电影至少需要几十万,而且极大程度都收不回成本。在互动环节时听赵老师说《造化》拍摄极其艰辛,资金非常紧张,一切都导演自己来。片中几处简单特效,也是导演想尽办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的。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一朋友“包子”拍摄电影“死皮”,种种的艰辛历程现在还在承受。不止中国,连鼎鼎大名的《星球大战》拍摄特效也不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是剧务组平时拼命搜罗千奇百怪的物件,以随时实现导演卢卡斯天才脑袋里时不时冒出的千奇百怪的想法。
你说是不是有钱就好了呢?未必。据高晓松说,现在我们中国的拍摄设备一点都不亚于好莱坞,甚至有些设备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大家都知道我们电影水平和好莱坞……,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我们影片中和好莱坞影片都出现同样颜色“红”,为什么他们影片中的“红”看着就那么舒服,而我们影片的“红”看着就怎么不太舒服呢?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匠人和艺术家眼中的“红”造成的差别。
赵老师说现在当代大学生拍电影有个趋势,当下什么流行拍什么。前几年流行校园爱情,臭大街的“小时代”;现在流行“上瘾”,又满大街的“基腐”,同质化太严重。事后和Kenny讨论,现在的年轻人观看电影的渠道、环境比我们那时候好太多了,但有一样没有变,就是这些年轻人和我们一样,思路和眼界还是受到环境、地域、思维的限制。而电影恰恰必须要突破这些东西,才可能成长起来。
说来有点尴尬,隔壁青海都搞了十年的电影节,我们甘肃这里好像没有听说什么动静,抛去我们甘肃领导因素不说,我们这些自诩“电影人”也要从自身找找问题。据我所知,兰州好像还没有一个坚持至今且呈良性发展轨迹的电影沙龙之类的机构活组织吧。所以把FIRST青年电影展宣传词摘录一下表示对隔壁西宁由衷的敬意:
从2006年的第一届大学生影像节,到2017年的第十一届FIRST青年电影展;FIRST用十年时间成长为中国青年电影人最重要的年度盛事之一,一个为世界电影输送宝贵的新鲜血液的无价平台。
电影融汇了许多艺术形式:文学、影像、特效、音乐、舞蹈、美术等等。我们喜欢也愿意为她做点什么,未来我们会尝试走出一条艺术和商业能较好结合的路,并希望通过电影来改变自己以及他人。如果你在剧本、摄像、表演、美术、电脑特效、导演、剪辑、服装等领域有专长以及热爱电影的人可以联系我,我们一起努力拍出能在里面浪费几个小时美妙时光的电影吧。
电影之路漫漫兮,我们愿与广大文艺中老青年共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