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闫学读苏霍姆林斯基
1.强大与脆弱,不可战胜与茫然无助,这就是生命。“要使学生深刻地懂得”,则必须首先要使教师深刻地懂得。
请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面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学习困难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决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生存,我们还有更高的目标。它让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究竟有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灵,我们所做的一切究竟能不能帮助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念,让他体验到生活的欢乐和做人的尊严?甚至我们必须回答:我究竟有没有把这些孩子当作人来看待,而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何种程度?
不应当让一个不幸的、被大自然或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知道他是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
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何种程度,我们都必须坚信:
思维就像一棵花,它是逐渐地积累生命的汁液的。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它的花朵就会绽开。
2.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永远保持一份坚忍的耐心,永远不放弃对生命的浇灌,终有一天,我们会看到花朵绽放的美丽。
3.伊尔的话语,都让我羞愧难当。在我们的教育中,有多少像米哈伊尔这样的孩子啊!他们没有尊严,对他们来说,上学就是遭受羞辱,做教师的也在这个过程中陷入苦闷的轮回之中。我们用一个接一个不及格的分数惩罚他们,用严厉的斥责和冷眼警告他们,我们似乎寻求到了某种平衡,却也因此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我们发现差的更差,绝望的更加绝望。
尼娜哭着说,我们没有在这样的学生身上看到那个蕴藏着的大写的“人”,这就是我们的主要过失。是的,我们何尝把米哈伊尔这样的孩子看成是一个“人”呢?面对儿童期可能会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好些原本不是“问题”,而是一些儿童在发展期所表现出的非常自然的现象,我们的心中只想到了纠正、惩罚,却不曾意识到他们也具备一个“人”的潜质,并且很多东西必须加以等待,必须用加倍的耐心、同情与理解去将其唤醒、发现和挖掘。而我们在很多时候,就在这样看似理所当然的纠正与惩罚中充当了杀死尊严的帮凶。我们在杀死学生尊严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随之而来的深重的羞愧与挫败感。与此同时,做教师的也再无任何尊严可言。
4.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为那种“毫无怨言,默不作声,准备接受任何训斥的学生而感到可怕。
当你看到学生性格执拗、爱发脾气的时候应当感到高兴,应当容许学生对你的思想似乎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而让他去检验,去研究吧。“执拗性格万岁!”——我真想用最鲜明的字体写下这句话,并把它张贴在教员休息室里……
有些教师认为,少年的倔强说明他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不对的,不愿意改正错误。但这只是表面上看来如此,实际上学生只是装出坚持己见的样子而已。实际上他是在加紧地思考,在寻找正确的答案。对少年的观察表明,他们对自己的错误在内心的感受是很深的,而由于他们的自尊感在这个年龄期正在成长,所以不应当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冷静的、深思熟虑的批判。
——苏霍姆林斯基
5.请你记住,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6.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智力的财富在他的面前封闭着(而达到这些财富的道路只有一条:接受普通教育),那么他是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在一种劳动中显示自己,他就不会变成对什么都不关心的人,他也就会在其他的活动领域(包括学习的领域)中找到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志向。
这并非是一种补偿,而是要让孩子永远都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他还可以在除学习之外的其他领域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在参与这些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中感受存在的幸福。而当一个人获得了劳动的快乐,当他看到自己经过努力而取得的劳动成果是那么甜美,当他觉得力量的付出是那样密不可分地体现了他的自尊感,那么,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要继续下去的力量与愿望往往是惊人的。
——1.[苏] B·A·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版。
——2.[苏] B·A·苏霍姆林斯基 著,赵玮、王义高等 译,《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版。
(读后感:每读一次就自惭形秽一次,应试教育下,我竟也成了刽子手,用分数残杀着孩子们的纯真,教育是等待花开的过程,我却一次次急功近利地要求他们必须怎样,必须达到什么目标,而这些要求的达成,却是以伤害孩子们的自由甚至自尊为前提,这有什么用呢?)
二、闫学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1.任何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象的地步,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的确,“没有一个孩子是差生”的理念应该渗透到每一个教师的心灵深处,严格地说,这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应该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应该适用于课堂中的任何一个角落,换言之,在课堂上不应该存在被遗忘的角落。
2.假如他们当着子女的面,揄扬学问与学者,或应许给他们美好书籍和衣服,或其他精致的东西,鼓励他们去用功;假如他们称赞教师,称赞教师对于学生的友谊,称赞教师的教学技巧;最后,假如他们不时打发学生带着小小的礼物到教师那里去,这样一来,他们就容易使子女爱好他们的功课,爱好他们的教师,并且信任他们的教师了。
——[捷] 夸美纽斯 著,傅任敢 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三、闫学读——陶行知教育观
1.陶行知对于好学校的标准——
我对于学校悬格并不要高,只希望大家把学校办到一个地步——情愿送亲子弟入校求学,就算好了。
2.1931年4月,陶公发表了《儿童用书选择标准》一文,对如何选择儿童用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本书之好坏,可以拿下列三种标准判断它:(一)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
——陶行知 著,《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四、闫学读——杜威
1.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这部著作中,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
2.我们在寻求学生的发展时,又出现了杜威所指出的三种错误的思想:把未成熟状态看作没有发展;把发展看作对固定环境的静止的适应;关于习惯的僵硬性。表现在教育上,三种错误就是:不考虑儿童的本能和先天的能力;不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过分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牺牲个人的理解力,以养成机械的技能。
与这些错误相对应的观念即是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当我们承认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会把儿童期的未成熟状态看作是生长的一个自然的阶段,一切都是变化的,不是朝向一个单一的方向。这里所说的“生长”不具有目的性,生长的本身即是目的。
3.当我们无数次地给孩子描画未来的美好图景的时候,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否定了现在,于是这一阶段的生活变得并不那么重要。
因为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在另一个阶段的生活,是同样真实、同样积极的,这两个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因此,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
4.在杜威看来,不仅是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在教育方法的问题上,他也强调儿童是起点:“方法的问题最后可以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提供教材和处理教材的法则就是包含在儿童自己本性之中的法则。”
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用什么教材才能使他工作得最起劲、最有效果。”
——
1.[美]约翰·杜威 著,王承绪 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
2.[美]约翰·杜威 著,许崇清 译,《哲学的改造》,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美]约翰·杜威 著,单中惠、王凤玉 编,《杜威在华教育讲演》,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杂摘
1.他认为,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智慧过多地强调孩子们的无知,在他们身上显示作为教师的某种优势,这将是一件十分有害的事。教师的智慧就在于给学生以知识的启迪,引发他对知识的惊奇感,并照亮他寻求知识的道路。
2.美的东西往往表现为惊人的简洁。美的诗歌也是如此。
村小:生字课
高凯
蛋 蛋 鸡蛋的蛋
调皮蛋的蛋 乖蛋蛋的蛋
红脸蛋蛋的蛋
张狗蛋的蛋
马铁蛋的蛋
花 花 花骨朵的花
桃花的花 杏花的花
花蝴蝶的花 花衫衫的花
王梅花的花
曹爱花的花
黑 黑 黑白的黑
黑板的黑 黑毛笔的黑
黑手手的黑
黑窑洞的黑
黑眼睛的黑
外 外 外面的外
窗外的外 山外的外 外国的外
谁还在门外喊报到的外
外 外——
外 就是那个外
飞 飞 飞上天的飞
飞机的飞 宇宙飞船的飞
想飞的飞 抬膀膀飞的飞
笨鸟先飞的飞
飞呀飞的飞
(本诗曾获第五届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单篇佳作奖,发表于《诗刊》2002年第10期。)
3.当他弹完看见这些泪人儿时,他耸耸肩,放声大笑道:“啊,疯子!你们真不是艺术家。艺术家是火,他是不哭的。”
是的,他是火,他在燃烧,别人只能看着他的燃烧,感受着他的灼热,然后把自己熔化。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
4.如果人们感到需要感受某种宏大的、无限的、使人感知到上帝的东西,那么他不需要到远处去找它。我以为我在婴儿的眼睛里,看到了比海洋还要深、还要无限、还要不朽的某种东西。
——凡高
一个对人类怀着无尽的悲悯与同情的艺术家,当他单纯而自然的高贵无情地摧毁了那些正人君子们看似高雅的面具,他的孤独与寂寞就成了注定的命运。(闫学评凡高)
5.有一种书,不一定很厚,但每一句话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玄妙,仿佛冰山的一角,谦卑地浮在海平面上,让你怀着更为真切的敬畏之心,想象那海面之下的世界。你知道,那是一个没有爆发的世界,但随时会爆发;那是一个静寂的所在,但随时会打破静寂,翻江倒海般地淹没你。(闫学评纪伯伦的诗)
愿作一支笛
你工作,故能与大地和大地之灵同步。
倘若无所事事,人便与四季落落寡合,走出生命的行列。那行列威武雄壮,豪迈恭敬,
向着无穷行进。
我每天早上上班的时候,面对街头如潮的车流和人流,我急急地赶路,练就了一套即使穿着高跟鞋也能疾走如飞的本领。那时候,我感到一种幸福和欢欣:我在生活,我在工作,我在参与,我在创造……我也在期待,因为有一个安宁的夜在等着我,有一杯茶在冒着热气等我啜饮,有一盏灯在今晚会为我亮起来。而这,都因为白天忙碌的工作而成为一种令人心安的补偿。
你工作时是一支笛,那光阴的低语从中穿过,化作音乐。
6.
快乐地给予,是一种境界;痛苦地给予,也是一种境界;不觉苦,不求乐,不有心为善的给予,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7.闫学与孩子们一起读毛姆的短篇小说《悬崖上的杀手》。
“孩子们,也许你们的理由足够充分,你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有可以理解的原因。但是,人的心里不应只有仇恨。猎人为什么不开枪,反而帮助Dingo脱离了危险?因为他觉得此时开枪不够公平,不够光彩。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正因为有了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孩子们眼光灼灼地看着我,有思索,有迷惑……于是我知道,我已经播下了一颗种子,它会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树,最后成为一片美丽的风景。
教育,应该有这样的播种。
在我看来,假若一个人丧失了悲悯,这个人也注定同时丧失了自我的尊严,因为尊严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者的映照,而他者的映照将会促使其寻求内心的完整与认同;假如一个民族人人丧失了悲悯,这样的民族将无法写进整个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之中,充其量不过是承担了一个可悲的角色——让他人看起来更像人。
而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在达到哲学的单纯之前,必须经过复杂的思辨。冯友兰先生用这样一句话作了本书的结尾:“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
闫学对本书的评价:
教育的本质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将最终证明,教师这个群体将由最优秀的人物构成,一个知识结构存在缺憾的教师将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而《中国哲学简史》作为一本哲学史专著,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对教师开阔人文视野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那么,不只是“述而不作”,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去诠释与洞察,从而创立了一套自己的学派——儒家,这便是孔子作为中国的第一位教师最过人的地方。而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凭这一点,孔子堪称是一位伟大的教师。
我想说的是,即使是面对孔子这样一位伟大教师的言论,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诠释与洞察;对一个教师来说,让学生知道,形成自己的理解比记忆知识更重要。也许,这正是我从冯友兰先生对孔子的评述中所得到的最可贵的启示。
——冯友兰 著,赵复三 译,《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第1版。
9.关注孩子,就要看看他们的眼睛,这样,我们就知道我们的教育缺什么了。
10.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曾经这样说:“儿童是一个谜。……正在实体化的儿童是一个精神胚胎,他需要自己的特殊环境。正如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那里得到发育一样,精神的胚胎也需要一个充满着爱的温暖和有着丰富营养的环境里得到发展,那里的一切东西都不会伤害它。
11.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每一块墓碑下面,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
——亨利·海涅
12.这与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是一个道理。教育应该作为一种力量而存在,我们应该竭尽所能,让每一个世界都变得生动、快乐,不单调,不沉闷,不彷徨,更不黑暗;在充满阳光的白天帮助孩子呼吸到花朵的芬芳,在漆黑的夜晚能注意到星空的美丽;即使在阴雨绵绵的日子也能拥有一份诗意的眼光,即使身处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能很快地走出茫然。而寻求并运用这种力量,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的人,就是教师。
13.对于教师来说,或许就可以使自己明白,爱与智慧将成为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并带领他们走出这个世界的路径和力量。
——教育,应让孩子的世界走向开放。
14.一直非常欣赏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的话:“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道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
对于教育而言,教育本身的存在就意味着人和世界需要改变、正在改变,没有改变、不承认改变或者不能促成改变的教育不是有意义的教育,更不是真正的教育。
15.凡高说,爱就是在心里点亮一盏灯。爱的明灭构成了整个世界的生生不息,而有谁曾把心灯点亮,又有谁在黑暗中来临,终又在黑暗中离开?
16.
这两天重读北岛的《时间的玫瑰》。
有些文字只看一遍就再难以忘记——
帕斯捷尔纳克陪奥尔嘉走到门廊,在蓝色多雪的夜晚告别。他握住奥尔嘉的手,让她早点回来。他请她转告国外的朋友们,他一切都好,尽管没时间回信,但他想念他们。奥尔嘉走出门廊,踏上黑暗中的小路。帕斯捷尔纳克突然呼唤她。巧合的是,她和他的红颜知己的名字一样。奥尔嘉转过身,最后看了他一眼:他光着头穿着运动衫,站在门口的灯光下。
“请别在意我说过的不回信之类的话。给我写信,用任何你喜欢的语言。我一定回复。”他最后说。
——北岛:帕斯捷尔纳克——热情,那灰发证人站在门口。
闫学评论:
在我看来,如此令人唏嘘的场面,用的却是如此克制的抒写,只有文字的高手方能做到。他深谙如何让文字本身说话,他知道如何用文字本身的节奏与张力来含蕴无法言说的情感,那巨大的空白、无言的美,是最撼人心魄的。
附录:闫学阅读书单:
理论基础
1.[苏] B·A·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苏] B·A·苏霍姆林斯基 著,赵玮、王义高 等译,《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版。
3.[法]卢梭 著,李平沤 译,《爱弥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 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5.[美]约翰·杜威 著,王承绪 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
6.[意] 玛丽娅·蒙台梭利 著,单中惠 译,《童年的秘密》,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7.[美] 小威廉姆·E·多尔 著,王红宇 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8.[英] 约翰·洛克 著,徐大建 译,《教育漫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9.[捷] 夸美纽斯 著,傅任敢 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0.方明 主编,《陶行知名篇精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人文视野
1.[意] 德·亚米契斯 著,夏丏尊 译,《爱的教育》,译林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日]黑柳彻子 著,赵玉皎 译,《窗边的小豆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第1版。
3.顾明远、钱理群、江晓原主编,《现代教师读本》,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4.冯友兰 著,《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朱立元 著,《现代西方美学二十讲》,武汉出版社,2006年第1版。
6.[法]罗曼·罗兰 著,傅雷 译,《贝多芬传》,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年第3版。
7.[荷]文森特·凡高 著,平野 译,《亲爱的提奥:凡高自传》,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第1版。
8.傅雷 著,《傅雷家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9.钱理群 著,《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版。
10.林贤治 著,《人间鲁迅》,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1.[黎] 纪伯伦 著,钱满素 译,《先知·沙与沫》,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2.张爱玲 著,《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版。
13.[美]艾米莉·狄金森 著,江枫 译,《狄金森诗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4.王国维 著,《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5.钱穆 著,《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版。
16.《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7.《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8.北岛 著,《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第1版。
19.北岛 著,《时间的玫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0.顾城 著,《顾城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21.海子 著,《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22.[印]泰戈尔 著,冰心、石真、郑振铎 译,《泰戈尔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3.[法] 圣埃克絮佩里 著,周克希 译,《小王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4.[美] E·B·怀特 著,任溶溶 译,《夏洛的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