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子恒
有一句老话说:伴君如伴虎,在古代,揣摩圣意,侍奉好君王是件不容易的事,一句话说的不对,可能会招来君王的猜忌,还有可能有性命之忧。于是很多臣子学的很聪明,谨言慎行,不给主子抓他把柄的机会,按理说这下该太平无虞了吧!可是三国时有这么一位谋臣,他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他要做一个敢于直言,劝谏皇帝的忠臣,不被皇上采纳。后来他干脆学乖了,不说话,老老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可是皇帝又嫌他明哲保身,装聋作哑,怀疑他是不是有什么不忠的心思。当真是臣子难做啊!
这位名臣虽不在曹操前期五大谋士之列,却也是一位有过人远见和战略眼光的人物,姓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 刘晔的祖上大有来头,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之后,家世显赫,名门望族,但是他却先投奔了一个没名气的庐江太守刘勋。
当时,他名望很高,也拥有自己的部曲,即私人武装,甚至有机会自己做老板的,但是后来大概是刘晔寻思自己虽然也挂一个皇族的招牌,但是没刘备那心气儿,就做了这样的选择。
其实少年时的刘晔,还真有一方诸侯的气质,胆识过人,魄力非凡,他十三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临终前告诉他,家里的侍从心术不正,在自己死后必然造反,如果你长大后能除掉他,自己也能瞑目了。刘晔表示有仇我当场就报了,也不等这个侍从造反,入室立杀侍从,径直出门给母亲扫墓,告知母亲大事已了。当时的“月旦评”明星嘉宾许邵先生听说此事,评价刘晔有王佐之才。
刘晔遵从母命杀人,但却不是个轻狂之人,他似乎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早熟,平时很少说话,一旦开口,就是金句。他平生参与过大大小小无数次决策,每次都能准确的预料到局势的发展变化,有那么五次非常关键,而其中更是有三次决策,如果成功将会改变三国历史走向,吴蜀两家就不一定能维持四十年的安稳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决策实施了吗?最后是否成功?
很遗憾,这五次决策里,有四次主子都表示不听,也就没有付诸行动。
头一次不听的主公就是刘勋。刘勋的庐江被孙策垂涎已久,一直找不到什么机会,某天,刘勋接到了孙策结交示好的信件,还得到了一大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孙策在信中请他出兵做外援,一起打上缭,并说这个城池,物资富饶,是一块在嘴边的肥肉。刘勋还真就信了,乐呵呵地准备出兵,刘晔劝他:“上缭虽小,易守难攻,十天半月之间还真不一定拿下来。部队都派出去了城中空虚,孙策趁虚而入,就无家可归了。”刘勋不听,决议出兵,后来果然被孙策抄了后路,刘勋只能兵败投奔曹操。
曹操听闻刘晔的大名,也把他请到帐中议事。当时和他一起被征召的名士还有蒋济、胡质等五人,每每讨论军机大事的时候,其他四人谈的兴高采烈,什么行军进退、虚实变化、战争之术,通宵达旦,独独只有刘晔不说一句话。刘公是如此高冷,以至于曹操亲自来问他才开口,曹操对他非常器重,索性也不用语言沟通,两个人改以书信交流,一晚上能传信几十次。
这里可以看出,曹操对刘晔的意见真的非常重视。当时庐江附近地区有陈策作乱,有几万匪众,聚啸山林,曹操手下很多谋士认为,匪徒据险而守,强攻会有损失,打下来也得不到多少好处,刘晔则说,人们都是畏死趋赏的,可以采用攻心战术,大张声势,散布传单,宣传大王威德,使敌人不攻自破。后来果然如刘晔所说。
刘晔最有名的一次远见是在曹操平定张鲁之后。当时曹操并没有耗费太大力气,就得到了整个汉中,而刘备也才刚得到益州不久。刘晔于是进谏,认为刘备现在在蜀中立足未稳,还有很多益州本地人士并不是心悦诚服的归顺,应当拿下汉中后速速进兵,否则等到刘备缓过气来,有诸葛亮为相,关羽张飞为爪牙,各据险关,蜀中就不容易得到了。
曹操这次却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只是叹了口气说:“人苦不知足,既得陇,何望蜀邪?”关于曹操不再进兵的原因,我的看法是这时候的曹操很可能已经听天由命,不再奢望统一天下,他更关心的不是在四海疆土,恰恰是在许都,自己的大本营内。
作为一个政治家,曹操即使在大败之后,也依然能掌控中央权力,没有后院失火,这也是他厉害之处,至于几年以后,曹操在汉中失利,对刘晔说,“恨不用卿之言也。”我大胆猜测,如果曹操再来一次,还是会做和之前一样的选择。
曹操是有自己的考虑,他的儿子曹丕眼光可就次了一点了。夷陵之战的时候,孙权由于面临刘备的复仇,上表承认曹丕称帝,主动称臣,以示盟好。
曹丕一看,朕夺了汉家天下,正担心没人承认呢,现在好了,现成的好事,太激动了,太激动了……立马就要下旨,也封孙权为吴王。
满朝文武都称颂天子圣德,只有刘晔很冷静,他告诉曹丕,现在是伐吴大好机会。皇上您还是太年轻了,这些人性的丑陋是陛下不了解的。孙权这个孙子,正是因为大难临头才请求臣服大魏呢!是不可信的!他一定是内外交困,焦头烂额,才会如此,现在正该趁虚而入。现在把猛虎放跑了,以后几代都是大患!
曹丕没听。曹丕觉得,人家大老远来了,怎么能趁火打劫呢!况且,我难道不能不打吴国,趁着蜀国大举出动,偷袭他们老巢吗?
刘晔表示:不好意思,蜀国太远。魏国出兵,刘备有的是时间撤回布防。
曹丕再三犹豫之下,还是决定承认孙权称王。结果几个月后,局势神奇地发生了变化,刘备惨败,一病不起,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承认吴王地位,吴蜀刚刚还掐得起劲,现在又穿一条裤子了!
曹丕大怒,要起大军御驾亲征东吴。刘晔又劝,这时候人家刚打了胜仗,腰杆子硬了,有底气了,上下一心,又有长江天险,没机会了。曹丕最终无功而返。回来之后默默跟刘晔认错:“爱卿,你说得对!”
刘晔不仅仅这些预测没有被采纳,甚至他还预测到孟达、魏讽和公孙渊会谋反,后来一一应验。不知道刘公后来是个什么心情,估计后来也学乖了。慢慢地也不再违反皇帝的意思了,开始顺着说。没有想到,这样皇帝也有意见!
曹丕当了七年皇帝就死了,到了魏明帝曹叡的时期,讨伐蜀国的事情再次被提上议程。皇帝对一个叫杨暨说,朕不想再等了,朕要灭了蜀国。
杨暨表示蜀国不可伐。
皇帝说你一个书生懂啥!
杨暨表示,这都是刘大夫说的。刘晔是先帝宠臣,常常说蜀国不可伐。
皇帝大吃一惊,怎么可能?刘公在我面前都说的是可以讨伐啊!
皇帝心里就有疑问了:这个刘晔表面一套,背地里又是另一套!
这件事传了出去,也不知道被谁借题发挥,就到皇帝耳朵边打小报告,陛下啊,你看刘晔这个先帝直臣,真是越老越滑头,学会揣摩上意了!陛下你不如就反着问他,看他顺不顺你意思,他不同意说明他还是当年那个直言敢谏的刘晔;要是他每次都顺着你,那可就说明他是个谄媚逢迎的小人了!
皇帝是谁,魏明帝啊!听听这谥号,一听就很英明,一试,这个老狐狸果然每次都顺着自己说话!于是从此疏远刘晔,再也不想搭理他。
刘晔宝宝心里苦啊!当我每次发言劝你们的时候,你们不听,现在我顺着你们说话,你们又嫌我恶意逢迎。我都快分裂了,你们到底要我咋办啊!
最终,一代奇才刘晔精神错乱,神智失常,忧愤地死去,明智权计之士为俗世所累,最终也没能得到一个好的结局,真是可惜!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