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于从小在冷嘲热讽中长大的人来说,“倾听”就像是三伏天的一股清流,让人通体舒泰外,还带来满腹希望。
我也曾把“倾听”当做生活中的尚方宝剑,一口气学习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倾听孩子》《父母效能训练》《非暴力沟通》等书,又报考了心理咨询师,学习了咨询技术,参加了“知音之路”练习和PET工作坊。
然后发现,好长一段时间,我为“倾听”所苦。
现实中的朋友,微信里的朋友,似乎一夜之间都变成了“玻璃心”,每每说不到三句话,不是我觉得没有被倾听不愿再开口,就是对方冲我发火:你不是很厉害吗,为什么都不能倾听我?
有一次,与一个很熟识的朋友分享一个信息,就只是很客观地陈述一件事,类似“今天我这边下雨了”,可她一上来就摆出标准的“倾听姿势”,对我的感受和情绪各种“肯定地猜测”。我明确告诉她不需要倾听,只需要像我们之前那样随意的聊天就好,她还一脸无辜又抱歉地问我,是不是她“倾听不到位”,那种抓狂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后来有机会与几个朋友吐槽,才发现不止我一个人为此困惑着:为什么学习了沟通技巧后,大家都不能好好说话了?
2
不可否认,倾听是一种有疗愈效果的沟通技术,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结的一种好方式。
很多新手妈妈或者因急于改善家人之间关系而一头扑入心理成长课堂的人,接触到“倾听”这种沟通技术后,都如获至宝。
一句“宝宝很生气”就能让剑拔弩张的氛围瞬间解除,让情绪高涨的孩子像小绵羊一样扑进妈妈怀里,怎能不让人惊喜不已?
一句“你一定很累了”就能得到“相敬如冰”的配偶10秒钟的注视,又何妨多说几次?
可是,多次以后,当你再严肃认真地摆出姿势,准备“倾听”孩子或配偶,熟知你套路的他们会在你开口前就把你的“倾听”给封杀了:“妈妈不要那样跟我说话”,“别,我不累!”
你诧异:原来,“倾听”也有铩羽而归之时。
并委屈:我只是想“倾听”你们,有错吗?
还措手不及:倾听也不管用,那还有什么好用呢?
3
我曾经在父母沙龙上分享过“生活中的倾听”,并且讲了一个自己给孩子编的故事作为例子,故事的主题是“鼻屎”。可往往,很多上过工作坊专门学习过倾听技巧的人完全不明白这与倾听有啥关系。
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别人的群里分享这个关于“鼻屎”的故事,群主点评时给我极大的肯定,说这是比“宝宝摔痛了”更高级的倾听和共情。
当时就有一种舒畅无比的感觉。如果说,我的故事是对孩子的倾听和共情,那她的点评就是对我和我的故事的倾听和共情——她懂孩子,也懂故事,还懂我。
6岁以前的孩子,对屎尿屁感兴趣几乎是标配,背后有多种生命内在力量起作用。孩子高兴了会说,生气了也会说,想引起关注还会说。不管什么情况,孩子说屎尿屁时,你摆出一个“倾听”的造型,严肃认真地来一句“你……了”或者“我看到你很……”,孩子都可能完全感受不到被理解。
因为,姿势就没有摆对嘛。
没有对孩子真正的接纳,没有一颗放松而对生活兴趣盎然的心,凹再多“倾听”的造型,也无法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一个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人怎么可能真正理解那些心胸开阔、不在意个人得失的行为?一个“视孩子学习为命”的父母又怎么可能去倾听孩子放学先去户外活动再回来做作业的行为?一个被道德绑架的人也不太可能去共情三岁孩子死活“不愿意分享”的行为。
说到底,倾听并不在于那几个句型,真正的理解和接纳也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你的心胸、视野、格局,你自己生活的状态,你对自己的接纳和满意度,无不影响着你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4
有一次,在我累了一天只想来个葛优瘫时,一个朋友为了一些我根本没有在意的事情揪着我一再地表达她的内疚和歉意,我很明确地表明我根本没有在意,也没有力气再去纠结这些了。
结果,朋友很委屈,继而很愤怒,因为她被内疚和歉意困扰,很难受,而我竟然没有倾听她!
许多倾听的初学者或者只学了倾听技术而个人成长没有跟上的人,不仅自己动不动就凹一个倾听的造型,还以这个标准来要求他们的对话者。自己有一点点情绪就无论如何要表达出来,并且要求得到对方的倾听,对倾听句型和技术的执着就像练功走火入魔了一样,让人“听而生畏”。
这可以说是对倾听最大的误解了。
就像道德一样,倾听也是指向自己的。一个人,可以要求自己去倾听他人,但不能要求他人必须倾听自己。
再好的资源被误用也是垃圾,再熟练的倾听技术,如果没有相匹配的心态,那也有可能伤人伤己。因为自己心里难受而要求别人必须倾听自己,就像“我爱你,所以你必须给我幸福”一样,是把自己的情绪和人生的责任推卸给别人。
情绪终归是自己的。作为一个成年人,有人倾听是得之我幸,但情绪最终还是需要自己去处理和消化的。也许碰上了一个愿意倾听你的人,让你一吐为快,可因为心态不对,吐完后你的情绪还是没有自己处理好,你会继续寻求下一个“被倾听”的机会。
5
这就是出现文章开头场景的原因之一。当时我自己对倾听的理解不够,我的圈子也差不多都把倾听技术奉为必备的“开口标配”,不凹一个倾听造型简直就是罪大恶极了。
而当我继续深入成长,心态也变得更平和、接纳,我发现即使不用那个“倾听句式”,也能很好地给予他人理解和共情。
然而,还有很多一头撞进门的爸爸妈妈们,无比执着地凹着“倾听造型”,祥林嫂一般一遍又一遍吐槽同一件事情,以此来求得一次又一次倾听,然后发现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还是剑拔弩张。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强手如云,英豪林立。然而,最终真正的高手竟然是一个扫地僧。
不管什么功夫,技术的练习都是标,内在的修炼才是提升的根本。所谓高手无形,当内在有足够支持的力量,就不再受局限于兵器和招式,哪怕一个扫把、一片树叶,一擒一拿,都可以使出绝世神兵的威力。而如果没有内力,再华丽的招式也只是花拳绣腿而已。
倾听也是如此。前期确实需要句式和造型,但其作用更多的是对自己,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旧的模式,去冷嘲热讽、批评指责或者评判说教。而要更多的去关注对方行为和情绪背后的感受和需求。
但是,如果只是依赖句式或造型,依赖于他人来倾听自己,而不去直面自己的情绪,不愿意为自己的一切负起责任,再多的句式也也挽救不了一个人,改善不了一份关系。
毕竟,心态比技术重要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