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OKR
最近在微信群里见到一条这样的OKR,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乍看上去这个OKR有着清晰的量化指标,时间范围,而且这个数字对于团队来说应该是具备挑战的(我省略了他们的同期对比部分),可是仔细观察首先你至少会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清晰的O和KR
没有清晰的目标,也没有定义关键结果。实际上如果把日活、注册用户、交易额都当做O,那么这里可以理解成三个O。也可以把日活、注册用户、交易额当成KR,而O是业务线本年要实现业绩突破。这里更像是用OKR冠名,而实际是设定了具有挑战值的KPI。
很多团队在进行OKR转型的时候并没有理解OKR的真正意义,在定制OKR的时候还是KPI的思维模式。
2)OKR的目标是一年
一年时间的OKR更像是战略目标,如果非要定制一个一年的OKR,也需要对OKR进行分解,定义阶段性的OKR(从第一点问题来看我不认为这个团队会对OKR再做进一步细分)。
然而,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如果只是因为O和KR没有做明显的区分,说是伪OKR也过于牵强。
深度思考
为什么这是一个伪OKR?在揭穿谜题之前,我想先跟大家介绍一下OKR框架。
关键结果是我们判断朝目标推进多少的里程碑,而目标是近期聚焦的事项,目标之上是战略、愿景,框架的最高点就是使命了。
使命是公司存在的意义,就是公司作为组织终极一生要追寻的目标。尽管使命受到投资人的影响与财富密切关联,但是使命不应局限于此,应该描述公司如何真正服务于公共利益,这是任何组织应该担负的真实责任。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存需求而劳碌奔波,更是为了追寻一份伟大的事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组织就是一群人内心愿望的外在反应。
所谓公司,就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组成的一个机构,以共同完成一些大家无法单独完成的事情,这群人贡献于社会...做一些有价值的事。
--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
来看看BAT的使命:
百度: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
腾讯: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
阿里巴巴:促进「开放、透明、分享、责任」的新商业文明。
有关使命、愿景、战略的介绍有很多专门的著作,这里为了论证我的结论,只对使命做一下简要的说明。下面我们回到OKR。
OKR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反映公司的意图,公司长远的目标。如果想要OKR发挥真正的价值,那么你一定要把他放入一定的情境,这样才能避免OKR在短频快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短视效应。一旦OKR与使命、愿景、战略背景相关联,才能发挥巨大的效应。
在上面这个伪OKR中,只有冰冷的数字,反馈的是资本家对利润的追逐。没有与使命相联结,也无法体现团队的社会价值。曾经有一篇调研,考察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金钱的确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金钱却也是持续性最差最难保障的措施,没有一个组织可以持续给员工涨工资或持续发更多的奖金。所以如果用这种方式进行OKR推进,即使员工敏感的感觉到背后的“收益”,也绝不是刺激团队向自驱转型的好办法。而且我不仅会想,当了解到OKR与绩效无关、与考核无关、与金钱无关,那么这样的数字真的能让员工每天兴奋的从床上跳起来吗?这就是传统绩效的通病,过分关注收益、金钱相关的数字。这样的直接结果只会让团队失去了“内在的动机”,也使团队失去了激情、挑战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以使命和愿景驱动OKR,激发员工的自主性和成就感。这也是基于人性的角度来考虑的,实质上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意义和价值。
真OKR
理论说了一大堆,大家如果还没有深刻的认知,咱们一起来看看百度李彦宏的OKR。
我最喜欢第一个O,“空前繁荣的生态”,这样一个目标看起来有故事更生动,那种充满激情的feel就来了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