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落满阳光的回忆 八(5)班 张睿婕
那天,阳光洒满了外婆的桃园,我坐在桃花树下……
阳光明媚,我们在温暖的春天里开往桃花遍地的如皋---我的故乡。正午时分,我们终于到了外婆的家。一下车就看见外婆迈着稳健的步伐向我走来,阳光洒在她那红苹果似的脸颊上显得十分憨厚、可爱,外婆从怀里掏出一个东西,放到我手上,是一盒散发着“阳光”和桃花气息的桃花酥!我望着外婆:“外婆,这……?”“桃花酥啊,不记得了?之前你一直嚷着要吃这桃花酥,这不,我今天刚烤的,热乎着哩!”说完,她打开盒子,示意让我从里面拿一块,“咔擦”我咬了一口桃花酥,细细地品尝着,刹那间,桃花和“阳光”的香气就溺满了我的唇齿,沁人心脾。
吃完午饭,我领着外婆,哦,不对,应该说是我抱着两个小板凳,外婆揣着一盒桃花酥向桃园走去。一到桃园一股清淡的桃花香就扑面而来,我兴奋地跳来跳去,外婆则带着我在充满着春天芬芳的阳光中的桃园里走着,她时不时地停下来用手给我指点着这些在阳光里沐浴的桃花,告诉我哪种桃花可以酿酒,哪种桃花堪做点心,面饼这类的吃食。我津津有味的听着,看着,有时也会喵几眼讲的浑身是劲儿的外婆: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不可消散的光痕,因为长时间的在田间劳作,外婆的手掌上也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划痕,她那凹陷的双眼却怎也遮盖不住她那坚定、斗志满满的目光。
走累了,我和外婆搬个板凳坐在桃花树下,阳光在桃花之间的缝隙洒在外婆的脸上,看上去使她更加的年轻了。我拾起一片落在地面上的桃花瓣,向上举起,对准阳光看着,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十分粉嫩,就像少女害羞时羞怯的脸蛋,十分地可爱。
我正想把它凑近鼻尖闻一闻它的味道时,忽然一股带着阳光的春风把桃花瓣卷到了上空,它与其他漫天飞舞的桃花瓣一样,在阳光的映衬下宛如一位位身披金衣的飞天伎乐,十分壮观。我和外婆相视一笑,沉醉不已。
我闭眼,任凭春风拂过我的脸颊,鼻尖萦绕着阳光的温暖气息……
2.这才是青春
初二5 丁艺涵
曲终人散,暮然回首,终愿归处,灯火阑珊。——题记
时光的阔袖抚绿了又一季的枯枝,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光影倾斜,倒挂于桥头红幕下。
那日,社区来了一只戏班子。早早的,奶奶便带着我去了。夏季的热浪不停歇的朝我滚滚而来,奶奶说她去买瓶水给我解渴,便把我留在了桥头。我窜来窜去,从桥头到戏台目下,无一处没有我的足迹。忽然,乐声响起,锣鼓铿锵,排练开始了,我悄咪咪地来到幕布前,掀起红布的一角,向里面望去——
一位女子身着红蓝相交鱼鳞甲,如脚踩祥云般缓缓亮相,纤纤玉指雕成兰花递出,又轻轻扣回。红缨冠下浓妆眼柔情似水,惹人心弦震荡……
曲终了,人散了,幕合了。我拉着奶奶来到戏台后面,敲了敲未叩的门,一声“请进”把我唤了进去。
推门而入的是一片震惊。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坐在梳妆台前。脸上的玉色胭脂,黛色眼影,艳红唇还未卸去,此时她正身着一身素衣,边念着腔边整理着缨帽。“请问,有何贵干?”姑娘问。那时天真的我竟从口中蹦出一句:“姐姐,我想学唱戏!”姑娘浅浅笑了一下,说:“好啊,那你想唱哪一角呢?”“刀马旦!”我响量地回答。姑娘带上发冠,披上戏服,拿上花枪,说:“那你看好咯,我只演一遍哦。”
姑娘站直了身板,端好了花枪。戏腔一出,手上的花枪,激情的耍着。耍花枪,接着是一个后空翻,腰身跟着转,出枪,收枪,头上的缨帽舞动着,一曲《霸王别姬》“虞兮虞兮奈若何”,水袖翻飞,唱着霸王项羽与虞姬的悲欢离合。戏幕起,戏幕落,曲终。
姑娘的一阵风起云涌,我吃惊的说不出话来。姑娘的一曲宛若星月落入人间,使得花败人断肠,一曲惊鸿怎能让人遗忘?姑娘也给我套上缨冠,教我做兰花指,教我耍花枪,教我唱虞姬与霸王的悲欢离合。
姑娘告诉我她今年17岁,中考的落榜使她阴差阳错的爱上了刀马旦,“条条大路通罗马”,她证明了她的青春不止于学习,她的青春由她做主,她选择了刀马旦。
姑娘的落榜不是失败,而是上帝给了她一次重来的机会,她因而热爱刀马旦,她爱那胭脂,她爱着那花枪,她爱着那红缨,这才是她的青春。
在灼灼火花间,我看到了她耍着花枪的身影,那是唯美的,一曲惊鸿,成为了她别样的青春。
3.丁艺涵推荐
外婆的秦腔
记忆中,是那一曲清脆响亮的秦腔,唱出我惬意难忘的童年,唱出外婆自得其乐的人生。 那年,我才两三岁,外婆已50多岁,她最爱的是那黑灰色的城墙脚下骤然响起的秦腔。她有一摞很厚的手抄戏词谱,那布满老茧的手写出的却是一手隽秀飘逸的好字。她虽然已近花甲之年,满脸沟壑,却偏偏喜欢唱二八佳人的喜怒哀乐。那婉转缠绵的小旦腔从外婆的口中流出,竟没有半点苍老之意。 外婆与热爱秦腔的乡邻们组织了一个自乐班,吹拉弹唱样样都有,生旦净丑行当俱全。农闲时,便聚在一起“热闹热闹”。那时,那墙根下的西瓜虫,斑驳的青石砖,砖缝间翠色欲滴的苔藓和顽强的小蘑菇都是我的玩伴,而那时而低吟浅唱,时而悠扬清脆,时而粗犷豪放,时而撕心裂肺的秦腔便成了背景音乐。 后来,随着学业加重,我与外婆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我们常常通个电话,报个平安。有时想让她开心点,我就有一搭没一搭地哼两句秦腔给她听。 外婆最稀罕的就是那台打开就必须满屋子转着找信号的收音机,放磁带的那种,她却用它听戏、听新闻,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一次,她在我吃饭时用收音机放戏给我听,还说:“这是当年的名丑,只可惜走得太早,人啊……”我拿手机播放流行歌曲给她听,问:“好听吗?”她摇摇头:“听不懂。”我便关掉手机,陪她听戏。 “你还记得吗? “记得什么? “我给你讲的那些戏呀!哎呀,可有意思了,怎么都忘了!” 我怎么会不记得幼时那并排躺在土炕上的祖孙俩啊!我常问她戏里讲的是什么,她便耐心地讲给我听。她是爱我的,只是越来越不知道该和我说些什么;我也是爱她的,可不知说些什么才能让她高兴,所以我常借着戏文和她搭讪。 忽然有一天。她回来对我说:“城墙底下也有唱戏的自乐班,我去唱了一次,人家还老叫我呢……”说话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知道,外婆终于在这个城市找到了属于她的精神家园,就犹如“撑一把青竹伞,赴一场旧时约。”
—摘自《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4.丁忆涵推荐
热爱为舟,一苇以航 轻柔的晚风潜入书房,窗帘微动,帘间一轮浑圆的明月悬于檐角,映于白墙,映于雪白的宣纸上。(开头环境描写由室外转到室内,自然过渡到下文。)
书法室内,古木沉香,琴瑟悠扬。同学们都铺纸研墨,执笔点墨,淡然落笔,陶醉其中。我却头痛欲裂,睡眼朦胧。强忍着头痛铺纸摆砚,蘸墨挥毫,转折,只是一点迟疑,墨水便猝不及防地漫开,曲折的墨痕如春江浪花轻拍岸边。失败的书写让我心烦意乱,长叹一声,将纸揉团丢弃,厌倦之意顿起,随后俯身趴下,目光无神地望向前方。(运用对比,突出“我”此时此刻的心烦意乱。由挫折引起下文的转变。)
夜微阑,一阵轻风拂过,夫子的作品吹落在地。我揉了揉惺忪睡眼,定睛一看,“热爱为舟-一苇以航”。墨痕深邃,醍醐灌顶。我顿时想起自己为何如此刻苦地练习书法:因为我热爱着它!这几年除了奖章与荣誉,我却对它越来越“冷淡”,越来越“陌生”。书法墨道本是我心中最深沉的热爱,我应重新拾笔,找回它!(场景转换时恰当点题,本段运用插叙,对“热爱”进行详尽的描写。)
我静下心绪,双手捧砚,拂去灰尘,碾开那柔软的狼毫,我感到一束久别重逢的微光照进窄窄的心湖。墨香逐渐浓郁,我也渐渐沉醉其中,铺开一张雪白的纸。饱蘸墨汁的笔与白纸融合的一刹那,我瞧见了一湾清溪、一条青石小径。我的手上下起舞着,一个笔锋回转,勾勒美妙,浓墨在纸上渲染开。横是江南水乡翠绿幽雅的湖面,撇是塞外阡陌翩翩起舞的烟柳,竖是西北大漠扶摇直上的孤烟……或隶或行或草或楷,笔杆中蓄势勃发的温柔化在苍劲妍丽的笔迹中,悉数如莲绽开在纸上。(作者在文章高潮段落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视觉与嗅觉的感官结合,以及细腻的动作描写,尽显文采。)
顷刻间,笔墨流转,行云流水,我以虎踞龙盘之势写出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雄浑壮阔;以凤唳九天之魄写出了“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之意气风发;以紫燕穿林之气写出了“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之英勇威风…….我重拾了对书法的热爱。墨为阴,纸为阳。阴阳间日光微醺,心境豁然明朗。(以古诗词的串联写出对书法的热爱,体现作者心境转变。)
文人墨客以诗为舟,书写了秀美山水;莘莘学子以书为舟,立下了凌云壮志;将军战士以剑为舟,创下了丰功伟绩。而我,要以对书法的热爱为舟,纵使前路漫漫,惊涛骇浪,我亦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唯有以热爱为舟,方能一苇以航!(结尾由古贯今,对上文有完整的呼应和总结,点题恰当,结尾热血。)
——摘自《作文与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