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离开饭堂,我和寝室的几个女生走在校道上,她们谈论着回去煲什么剧,隔壁班的女生和我们班的男生在一起了,周末要去吃什么好吃的...... 我在一旁听着,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想起了上个周末去香港找高中的同学玩,在那里经历的一切,足够我消化好一整子了。
林芝是我的高中同学,成绩一般般,但特别稳定,一直维持在二本快接近一本的分数上。但是她很努力,她说她并没有很聪明,要想超过别人就必须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于是她早上会比别人早起一个小时,晚上比别人晚睡半个小时。
她的成绩真的是太稳了,她完全不用担心高考会失常发挥,也不奢望能超常发挥。偶尔听她提起自己的理想院校,她说她很喜欢看TVB的港剧,希望能去香港浸会大学读新闻专业。
香港?这个是同学们不会去谈论的地方。我们会把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当成目标,但是从没谈论过香港的大学。老师没有说过,家长也没有。
高考完了,我从微信上得知林芝去香港玩,参观了香港八大名校,去了迪士尼。我并不好奇,因为我知道她有很深的香港情怀。
直到大家都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了,林芝给我发来了一张全英的,很精致的录取通知书的图片。她告诉我她被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学院录取了,专业是创意媒体写作。
我发了祝贺后并没有去细问,因为她和其他同学好像走的不是同一条路,我把精力转移到在国内读书的同学们,他们的专业和学校我好像更关心。之前的化学科代表还是选择了化学专业,数学课代表选择了师范类数学专业,大家的专业都很正常,都是按照自己了解的喜欢的去选,真好。
之后跟林芝并没有过多的联系,直到上了大学,我想去香港玩,想起了香港的她,便约了她。林芝邀请我去她学校参观,她说我去的那天下午她参加的海外志愿者社团有活动,叫我跟她一并去参加。
林芝跟我说,其实她读的是副学士,以她当时的成绩并没有资格申请到浸会大学的学士学位课程,但是她很想到香港来读书,又希望将来能往媒体方向发展。她有一个亲戚在我们那的一个教育机构工作,建议她可以考虑先读副学士,两年后再升上香港浸会大学的学士学位。这样就解决了分数的问题,毕业后还能拿到和读了4年香港浸会大学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拿到一样的毕业证书。
林芝说她起先也很担心,但是听说可以边参加国内的高考录取,边参加香港的副学士申请,她反而更加放心。这样不就相当于给自己多一条退路吗?
说起来到香港的生活,她说她每天都很享受,一是自己的香港情怀让自己很快适应生活,而是由于全英授课让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一天天长进,让自己很是自豪。她说学会用一门外语跟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老师交流,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传统,真的很有趣。
刹那间,我似乎看透了什么。高三那时我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左拿蒸馏瓶右握电阻器。
却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变成什么样子,以至于到了填志愿的时候不懂得如何选择。
于是化学课代表读了化学专业,去到大学听到毕业的师兄师姐吐槽找工作难,大多去了化工厂研制肥皂和洗衣液后不知所措。数学课代表读了数学教师专业,他只知道自己想当个老师,直到参加了数学建模大赛后发现自己对数据分析很喜欢,才来后悔自己当初师范类专业。我们在自己固化的思维里面去看待事物,家长不懂,老师也不懂,我们不知道其实我们有很多很多更好的选择。
林芝的父母明白了自己也不是很懂,他们害怕自己的没有远见阻碍了孩子的前途,于是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际化大都市-香港。虽然做不到孟母三迁,但是让孩子自己有机会去到好的环境经历,也是很不错的。毕竟香港也不远,学费相对于出国也少了很多。
至少从我的了解中看出,林芝的男同学不会逃课回宿舍打游戏,女同学平时讨论的不是煲剧而是学校新出的什么计划自己很想参加并组织身边的人一起筹划。这个是跟大陆的学校很不一样的地方。如果以林芝超级稳定的成绩去到国内的二本学校,现在过的生活一定没有那么精彩。
想起自己正在筹备高三的弟弟,我也动了跟爸妈商量后帮他报名申请香港副学士的念头。对于一个刚刚脱离家庭出外求学的青少年,你身边的人的思想高度和综合素质,很容易会影响到你。4年的熏陶,谁不希望自己毕业后能出类拔萃?我不希望这些只能成为空想。
如果有机会再选择,我想我也会像林芝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