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245《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十六卷-15
无藏怒,无宿怨,厚亲爱
梁王交出羊胜、公孙诡的尸体后,十分恐惧。派使者到长安,去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对他说:“您的妹妹得到皇上宠幸,在后宫无人能比。但是您的行为却有许多悖理的地方。
现在如果袁盎被杀一事追究到底,梁王被依法处死,太后的怒火无处发泄,就会对痛恨贵臣,我为您担忧。”
王信说:“那该怎么办呢?”
使者说:“您如果能好好地劝告皇上,使他不再深究梁王的事,您一定会受到太后的信任,太后从心里感谢您的大德,您的妹妹就可以得到皇上和太后的宠幸,你们家的荣宠就如金城之固。
当初,舜的弟弟象整日都想杀死舜。待舜做了天子,却把象封为王。仁义的人对自己的弟弟,不藏怒,不宿怨,只是很好地对他【无藏怒,无宿怨,厚亲爱】。
因此,后世的人都称赞舜。您用这番道理去劝说皇上,梁王的事就可能侥幸不处置了。”
王信说:“好。”他找到一个机会,入宫向景帝说了上面的道理,景帝对梁王的恼怒稍稍化解。
太后担心梁王的事情,不进饮食,日夜哭泣不止,景帝很是忧虑。
使者田叔等人查办完梁王的事,返回长安。在长安城外,田叔等用火把将在梁国办案取得的证词全部烧毁,空着手来见景帝。
景帝问:“梁王有罪吗?”
田叔说:“犯死罪的事是有的。”景帝问:“他的罪证在哪里?”田叔说:“有了罪证,不杀梁王,就废弃了汉朝的法律;如果处死梁王,太后吃不好睡不好,就给陛下带来忧愁。”
景帝非常赞成他说的道理,让田叔等人谒见太后,说:“梁王不知情。主持这件事的,是梁王的宠臣羊胜、公孙诡之流,已经都按国法处死,梁王没有受到伤害。”
太后听了,立即起来坐着吃饭,情绪也稳定了。
梁王趁机上书请求朝见景帝,到达函谷关,有人劝说梁王,让他乘坐普通的布车,只带两名骑士为随从入关,藏匿在长公主的园内。
朝廷派使臣迎接梁王,梁王已入关,随从的车骑都在关外,不知道梁王的下落。太后哭着说:“皇帝果然杀了我的儿子!”景帝很担忧害怕。
这时,梁王来到皇宫门前,伏在刑具上面,表示认罪,请求处置。太后、景帝喜出望外,三人相对哭泣,好像恢复了原有的骨肉手足之情。
但是,从此景帝疏远了梁王,不再和他共乘一辆车出入。
景帝认为田叔贤能,提升他做了鲁国的相。
感思:母亲宠哥哥疼的梁王因为骄横,目无法纪,暗杀袁盎等十几个大臣,惹怒景帝,太后也觉得此举罪大恶极,罪无可恕而为梁王担忧,吃不下睡不着。
梁王为保住性命,派出使者去皇后王娡的哥哥王信那求情,其实就是变相地向王娡求救。
精明过人,情商政商双在线的王娡当然愿意做这顺水人情。她知道梁王在太后心中的分量,太后在皇帝心中的分量。
如此一掂量,这份人情可以换来景帝愈发的宠爱和太后从此的偏爱,何乐不为!
同样情商政商双在线的还有大臣田叔,明明已经把梁王暗杀袁盎等人的证据供词拿到手了,却自作主张,一把火烧掉,空着手去见景帝。
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
田叔认为如果梁王不被处决,那么汉法就无法得到有效执行,这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法制体系。
在这里,田叔强调的是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认为法律应当一视同仁,不应因个人身份(尤其是皇室成员)而有所偏袒。
可是如果梁王伏法,太后会因此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提醒景帝考虑皇室内部的情感因素。
田叔从一个更为私人、情感化的角度出发,引导景帝在严格执行法律的同时,也要兼顾到家族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而上一篇笔记韩安国劝说梁王交出刺杀袁盎等人凶手时,说到治天下终不用私乱公,韩安国认为治理国家时,私人情感不应干扰到公共事务的处理,即法治应当高于个人情感。
韩安国认为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是至关重要的。
田叔和韩安国的言论看似存在矛盾,但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希望国家能够稳定、和谐地发展。
田叔希望景帝在执行法律的同时兼顾家族情感,以避免内部矛盾;而韩安国则希望通过维护法律的公正性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在理解这两段言论时,可以将其视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而非完全对立的观点。
在实际操作中,治理国家确实需要权衡各种因素,比如法律、情感、利益等,以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