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这是我读汪曾祺先生这篇文章时,在文章扉页,看到的第一句话,给我的第一感受便是,这篇文章以描写黄油烙饼这一食物,来表达作者想要传达的一些情感,许这黄油烙饼便是老先生抒发情感的窗口了。
老先生所书《黄油烙饼》一文,字数不多,只有寥寥几页文字。字里行间之中,讲述了一位名为“萧胜”的少年与其奶奶之间相处的点滴故事。也从侧面体现了那个年代下的人们,生活状况之窘境与艰难。
文章名为《黄油烙饼》,而真正描写黄油烙饼这一食物之处却着墨甚少,只是轻微地点了几处,而这几处老先生处理的十分巧妙。
文中讲述了萧胜与其奶奶之间的故事,从小萧胜就生活在奶奶家,吃住方面,奶奶也是照顾地十分妥帖。萧胜穿的衣服都是奶奶一针一线地亲手缝制,做衣服之前奶奶也会亲手绘制了图,然后再按照着所绘的图,上针线来缝制。小时候穿的衣服,一针一线都带着奶奶对孙儿的疼爱之心。读文至此,我便想起儿时在外婆家生活之景。
小时候,母亲在外工作,很是忙碌,带着我也不方便,外婆便让母亲把我留在家里。七岁开始,我便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生活,那是个安静的小村子,坐落在大坝下面。坝坡儿又种了很多树,到了春夏季节,坡儿上会长了许多野生的花儿,还有青翠的小草,不能称作小草了,有的草长起来有半人高了,那个时候的我要是蹲在草丛里,保管那大人们是找不见的。也是因了靠近大坝,而这坝坡儿又多种树,还有天然形成的翠绿屏障,显得小村子格外地安静,若是没了孩子们的嬉戏打闹声儿,小村子便笼罩在一片寂静之下了。
儿时,我的棉衣棉裤也都是外婆亲手做的,和萧胜的奶奶一样,老辈儿人的手都很是巧的,看起来厚实黝黑的大手,外婆手的骨节儿很大,外婆说是常年干活儿的结果,但拿起针线来,灵巧极了。那五色的线在外婆的手中,就能绣出花儿来,看着那一堆棉花、线、布,感觉凌乱地很,在外婆的手中,两三天就能做成了一件棉衣,穿在身上暖暖的,一点儿不比商店买的差。
看到萧胜和奶奶的相处,便想起来自己在外婆家生活时的情景。其实对于写文来说,技巧掌握和词语积累,或许很重要,但是真情实感更为重要,若作者写的文字里没有情感寄托,只是用文字堆砌,确难以引起读者共鸣了。这也是我喜汪曾祺老先生这篇文章之原因,它引起了我的共鸣,令我读之便入了那故事之中。
萧胜所处的那个年代,应是较为难和苦的,人们尚且吃不饱。吃的是玉米饼子,小米饼子,而且饼子里掺了糠,玉米饼子里还有玉米核磨出来的疺子,吃着拉嗓子,奶奶吃起来很是费劲了,每次打饭回来,奶奶只吃一点儿,掰一小块儿,剩下的都是萧胜的。奶奶即使嗓子喝喽喝喽地,也去给萧胜打饭吃。
冬天时,萧胜的爸爸回来给带了些吃食,其中有两瓶黄油,这黄油奶奶一直没舍得吃,就放在柜子上,时不时地拿下来擦一擦,直到奶奶过世了。而后来很长时间以后,萧胜才知道奶奶是一点一点饿死的。这里也体现了那个年代人们生活之艰难困苦,吃得不饱,营养也不够,很是不易。若将现在比当初,真是幸福生活比蜜甜,若真得经常忆苦思甜,也便不会诸多抱怨和不满了。
萧胜跟着爸爸离开了从小住惯了的奶奶家,爸爸用网兜子把奶奶给萧胜做的鞋子,还有锅碗瓢盆,和那两瓶黄油都装了起来,带着萧胜去了“口外”。爸爸是学农的,在一个马铃薯研究基地工作,妈妈也在那里,后来萧胜就随着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了。萧胜和父母生活的故事,老先生描写的是较为详细的,包括萧胜采蘑菇,莳弄自家种的菜园子,去食堂打饭等等。
较为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描写萧胜在大队食堂看拉“羊砖”那部分,一日大队拉来了一车“羊砖”,还有十几只羊,似是要改善伙食了?
萧胜问爸爸这是要干啥呢,爸爸告诉他,要开三级干部会。后来萧胜知道了开三级干部会的意思。南北两个食堂,社员和干部同时开饭,北食堂吃的是红高粱饼子、甜菜叶子汤,南食堂是干部们,吃的是羊肉口蘑销子蘸筱面、炖肉大米饭、黄油烙饼。
萧胜吃着红高粱饼子问父母,南食堂的人为什么吃黄油烙饼,父母不知怎么回答了,妈妈站起身,从缸里倒了白面,拿了奶奶留下的黄油,做了两个发面饼,给萧胜吃,告诉他别问了。
萧胜拿着黄油烙饼,味道闻着和南食堂的一样儿,吃了两口说着“好吃”,却哭了,喊着“奶奶”,黄油烙饼是甜的,而眼泪是咸的。其实黄油烙饼这一食物只有在最后面这部分才描写了些,而这黄油烙饼却贯穿了整篇文章。虽未细写,却处处皆在,着实巧妙。
《黄油烙饼》这篇文章内容不多,只有几页文字,也没有说这黄油烙饼有多好吃。写文并非标题怎么写,文就要怎么去铺叙,有些东西未曾流于表却隐于内,关键在于写文想要表达些什么。汪曾祺老先生这篇文章又想要表达些什么呢?
一为萧胜与奶奶共同生活多年,感情深厚,他对奶奶的思念之情;一为奶奶待萧胜之亲厚,不曾亏待了他,为他做衣缝鞋,打饭留菜,在饥难之年,把这饭菜留给孙儿吃,自己最后却一点点饥饿至离世;一为对那一年代的描述,揭示那一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生存之难;南北食堂之两相对比,也揭示了些黑暗与腐朽,表达了些不满之情;从萧胜妈妈做黄油烙饼给孩子吃,让他别问了这段描述中,也可看出当时所处之时代背景。许还有更深之意,我却只能感悟到这些了。
这篇文章以平实普通而简单的语言,平铺直叙,将故事一点点铺开了,让读故事的人能够清晰地看到故事的脉络,感受故事的发展,故事开始到故事的转折再到收笔,每一处都刻画地平实而用心,用最简单的语言讲最真实的故事,引人共鸣,勾人心绪。
近来买了些书,我很喜欢读老先生们所书之文,每读之时,总能从中体会出一些东西,会有所感受,也会有所收获,于自己写文也是有所助益了。文字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看自己如何体会了。于苦难之中走过,人会更为坚强和勇敢。
文:肃開
2021.12.16
(图文皆原创,图为书中内容,此文为《茶,汤和好天气》一书中第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