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说的不是昊然、敬亭、千玺,
因为他们本就是少年,
所以少年感于他们来说,
还远未到“难得”的地步。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每每听到这样的句子,
周围的很多男性朋友或者同事,都无奈的笑了,
因为在他们看来早已在生活和工作的消磨中,
变得日渐油腻,圆润。
虽然,曾几何时,
他们也是女孩子眼里清隽俊朗,
棱角分明的少年,干净的眼神,
灿烂的笑容,怎奈人到“中年”,
仿佛一下子成了少年感的边缘人物。
但即便如此,
在他们的心里依然住着一个小男孩。
那或是野性,或是高冷,
或是热情,或是幽默的外表下,
都静静的淌着一颗少年的心。
无奈大多数人眼里,
男性就该是是刚强毕露,
坚毅沉稳的模样。
01
“黄小厨”饰演的方圆一直是豁达开朗,
他像极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男性,
作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
面对生活中种种压力和困难,
他们仿佛都可以轻松应对,
那些挫折在他们身上仿佛
可以瞬间樯橹灰飞烟灭。
但乐观成稳的暖大叔,
也有崩溃的时候。
当他看到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
瞬间哭红了眼。
在妻子的面前,
他卸下了“男人的架子”,
倔强的念叨着:“
我特别难受你知道吗?金庸怎么就去世了呢?
年轻的时候我以为自己至少也能做个像令狐冲
杨过这样的大侠,
最后我怎么就变成岳不群了呢?”
虽说方圆早已积攒了太多的生活压力,
但更重要的是,
仗剑走天涯的梦想,
也随着金庸先生的辞世而破灭,
影射了自己“少年时代”的终结。
男人的担当会要求男人把欢笑留给了别人,
把孤独留给自己,
心中的小孩一直在,
只是生活的顾虑实在太多,
不敢轻易展现自己的孩子一面。
02
普通人的少年感可能被岁月压抑着,
但朴树不会。
他说,像我这种人,
不太可能拥有太轻易的生活 。
每每听到他富有磁性且低沉的声音,
很多人都会说这是一种千帆阅尽的成熟。
但这位成熟的男性,总是在痛苦的边缘徘徊,
多数源于自我突破和革新。
对音乐的极具苛求,让其表现出了纯粹本真,
但难以被世俗驯服的一面。
朴树在录制《乐队的夏天》时,突然站立,
非常认真又略显歉意说,
“我那个.....到点儿了,我得回去睡觉了。”
听到这句话,主持人马东、台上的嘉宾
以及在场观众都一脸惊愕的表情,
大家在惊讶之后都一阵大笑。
但只因他是朴树,
所以即便给人意外,也在情理之中。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
而路过的人只能看到一缕烟。
就像我们看到携着吉他,唱着歌的朴树,
却无法身临其境的体会,
属于他们激情岁月与感性思维。
或许他的种种看似“儿科”的行为,
不过是一种与世俗意识的负隅顽抗。
也许,正如一位作者曾说过,
这么多年,朴树一直是少年,想必并不轻松吧?
03
如果说朴树仍有些许“不愿长大”的倔强,
所以他很辛苦,
想到“和内心孩童和平共处”的最好例子是钱钟书。
钱钟书和杨绛住在清华园时,
养了一只猫,名叫“花花儿”,
当时的邻居,林微因家也养了一只猫,
两只猫经常打架,
花花儿因为瘦小大多处于下风,
经常被欺负的喵喵叫。
杨绛先生在回忆录里曾写到:
“钟书为这件事情特地准备了一个长竹竿,
无论多冷的天气,只要他听到花花儿的叫声,
不顾严寒立刻从暖和被窝里出来
拿起竹竿帮花花儿打架。”
也许你和我一样不曾想到
笔锋浑厚,成熟深邃的《围城》背后
是一位充满童趣与喜感的老人家。
我们眼里的孩子气,
正是这位文豪的真性情。
钱钟书先生一家与“花花儿”
男性的少年感,我想与他的年龄无关。
有的人即便年过半百,在岁月的洪流中,
留下星星点点的华发,
但在他的心里依然住着一位年少的孩童。
有人说少年感是种“气质”,
清澈纯粹,的确难能可贵。
可我看来,少年感更像是一种选择,
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
事事洞穿,天真不泯,
是阅尽千帆后,仍能赤心不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