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对旅行中的目的地大失所望?觉得没有意义?
清晨看到有朋友发去大理旅行的照片,一组大理街头的照片,配文字:真正来了,突然后悔,不过如此。
我回复说:用心体验。
1
回复的这四个字,心底生出一种无力感。就像你不能告诉一个正在耕种的农夫他和他的田野都是美丽的,你不能告诉一个书店管理员,那么多书籍是美丽的,你也不能告诉一个建筑工人,他即将建造的是一座有意义的建筑,你甚至不能告诉一个砍柴的人正在砍的树是迷人的是地球时光的记录者……
你不能告诉一个不懂欣赏的人,他去的地方充满怎样的魅力。
一幅画,搬运工可能觉得是一件物件,一个懂得审美热爱生活的,收藏家觉得是值得收藏有增值的艺术品,而真正懂得欣赏的人,会告诉你:这幅画告诉他什么?他从中体验到作者的喜怒悲伤,从中看到作者更深层次的灵魂,体验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这就是人们审美上的区别,有些人懂得美是什么,有些人不懂美是什么。
这就是很多网络上的旅行者形容词匮乏的原因,因为你的旅行没有意义所在,你只是为了去远方而出走,你只是单纯的为了看看风景,但相似的山水看多了,就会觉得都一样,没有意义。
有很多文章鼓吹旅行,鼓吹去远方,也有说去过很多地方,终于明白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可是也有更多人的旅行是毫无意义的一次打卡而已。
有些美好只在观看者的眼里,而另外一些人则是用心去体察美。你是用内心去感受,还是单用眼睛去看世界,代表着你人生的宽度和深度。
2
对于一个真正的旅行家来说,建筑、民俗、饮食文化、民族艺术等,当地的一切风土人情等等都能看出其深厚的底蕴,而对于一个只为了打卡的旅行者,确实看不到美在哪里,意义在哪里。
法国现象美学家杜夫海纳说:艺术品必须以审美的方式知觉才会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一个人只有在审美的过程中,建立与所观看世界的联系,与观看的现实事物建立一种审美的关系,才能看到美。
波兰的现象学美学家英伽登认为:以审美方式审美具体化过程中生成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艺术,才是人类审美的对象。
简单一句话就是:你必须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这句话,关键的因素在于这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应该是怎样的?应该是深层次的内心感知和灵魂感知,如我自己所说的那样:用心体验。
用心体验的基础是你要善于思考,思考的前提是你有意识的去探索世界。
3
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如果单纯的只是去构图,那么他只是基础入门级别,如果这个摄影师能够更多的去体察生命,去描述他所看到的世界,能够拍摄出让人看到就内心震撼的作品,无疑他就成功了。
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若是只是静物写生,惟妙惟肖,那么写实派上这个作家是成功的,可若是如梵高一般在每一幅向日葵作品里融入自己的性格,能让观者直接的感受到生命力的张扬和怒放,那么他是成功的,可有多少人知道向日葵的特征?有多少人知道梵高星空的含义?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其作品能够体现价值质素的现实化和具体化意义,能够引起现实中人类的共情,能够映射人类真实的内心,能够放大现实中的冲突意义,满足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才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观看和体察是不同的,用心看事物要求能够有一种体察的心,你与作者能够心意相通,你能够从作品中感悟到人生的意义。
有句话说的极好: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若是思想不够深刻,体悟不够真实,是读不懂很多东西的,也是看不懂世事的。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是极难的事情,这参悟生活的哲理,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参悟不了,而有些人好似天性就自带明悟,一点即透。
4
旅行的意义也是如此,带着一份深入了解和体察的心去看人看风景。去体会每一天阳光和雨露的不同,仔细的体察空气里水分含量、氧气含量的不同;去感受每一次舌尖上的惊喜,当地人的食物和果蔬、做法和饮食风俗的不同带给你心的体验;坐在街角看看旅行的人们都在做什么?坐在某个店铺里和店家聊聊经营的情况,你会感受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假装一次,你生活在别处,像个人类学家一样去体察不同的生活。
我们终归是要不断参悟、不断用心体验的,不管是旅行也好,读书也好,体察世事也罢,只有用心去体察和参悟,才能看懂风景、读懂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