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写不长
▼
我曾在微信公众号里写过朋友杨洋的故事《我曾以为,长大是对我的救赎》,他从小目睹父亲对母亲的冷暴力,成年后,他劝母亲离婚,建议母亲终结这种扭曲的婚姻关系。可是,在经受30多年的精神折磨之后,母亲却表示已经习以为常,还微笑着劝解他,这更使他悲伤。
他曾扪心自问:对父亲只有恨吗?
答案是,“不是的。”
他清楚地记得,当他半夜发高烧时,父亲背着他小跑着去医院,他趴在父亲的后背上,睡意朦胧中,听到父亲气喘吁吁的声音;
上中学时,父亲省吃俭用,给他买了电脑,让他成为班上第一个拥有个人电脑的人;
他创业时,赔得一塌糊涂,甚至赔上了父亲积攒了半生的养老积蓄。父亲却轻描淡写地说:“赔就赔呗,我也不指望你养我。”这是父亲的性格本色,话虽不中听,却给当时心情沮丧的他带来些许安慰。
父亲看不起母亲的家人,从不准许母亲把娘家亲戚带到家里来。可是当得知大舅生病住院时,父亲从银行提出伍千元现金,粗暴地扔在饭桌上,一言不发地转身就走。
可能就是这些有限的好,支撑着母亲捱过了生活中更多的黑暗。
的确,说起父亲,他有很多负面的形容词:脾气暴躁,自负又自卑,总是对人冷嘲热讽,最可恨的就是父亲从不认为对母亲的冷暴力是一种伤害。
可是,在记忆深处,他又珍藏着父亲对他一点一滴的好。
虽然,在情感的天平上,父亲的好与坏严重失衡。但他也说不清楚:劝父母离婚,究竟是为了让母亲解脱,还是他要报复父亲,想让他晚年孤独、老无所依。
他一直这样矛盾着。与父亲对峙时,那些委屈堆积在胸口,几乎使他要爆炸;但当父亲摔断腿住院时,他又衣不解带地彻夜照顾,父亲的病友都夸他是个孝子。
真的是孝子吗?看着躺在病床上虚弱的父亲,他觉得可怜,有时也觉得解气。
心理学者武志红,曾出版过一本书,叫做《为何家会伤人》。在我们的意识和渴望中,家是避风的港湾,是歇息的暖床,是一个温暖的所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的心灵创伤,正是来自于父母和原生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为人处事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
我有一位朋友,父母都是高知分子。
在她5岁那年的元旦,下着大雪,父亲外出整整一天,黄昏时才返回。母亲打发她出去玩。然后,她从门缝里看到:父母厮打在一起,文质彬彬的父亲抬起一脚,狠狠踹在了母亲的胸口上。那一幕,像一根钉子,永久地钉在了她的心上。
父亲有外遇了,被母亲发现后,反而更加肆无忌惮,与外遇对象开始正大光明地往来,经常不回家,偶尔回来一次也是与母亲吵架。
而母亲,以前只是脾气比较急躁,现在则变成了一个歇斯底里的怨妇加泼妇,要么彻夜痛哭,要么当街怒骂,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不幸之中,丝毫没有意识到她在长大。刚开始,她还同情体谅母亲,后来慢慢变得麻木,甚至讨厌,心中没有一丝愧意。
她不愿回家,在街上游荡,家里的饭,吃在嘴里满是苦涩和辛酸,不再有爱的味道。
10岁时,她早恋了,对方是家里保姆的儿子——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不过也才18岁的年龄。对方只是在电话中说了几句关心的话,她便不管不顾地扑了上去,全然不怕粉身碎骨。
她写信给对方,要求把自己带走,不然就自杀。对方的母亲吓坏了,迫不得已告诉了她的母亲。
母亲被这种耻辱彻底击垮,对她拳打脚踢,嘴里骂道:“跟你爸爸一个样,下贱,不要脸,你怎么不去死啊……”
那天晚上,她在窗前徘徊,真想跳下去一死了之。可是,又没有足够的勇气。
现在的她,30多岁,有着体面的工作和收入。父母在经历了中年危机后,最终还是言归于好,彼此相敬如宾。前不久她张罗了几桌宴席,庆祝父母结婚四十周年。
她的丈夫家境一般,相貌平平,工作虽然稳定但收入不高,亲戚朋友都说他们夫妻不般配,当初恋爱时,父母也向她表露过这个意思。
可是,在丈夫身边,她却备感幸福和安宁。在得知她的童年经历后,丈夫给她拥抱和安慰;在她忙碌于事业时,丈夫承担起照顾女儿的责任,给她足够的支持和信任;在琐碎的婚姻日常中,丈夫给她可靠又恒久的依赖。
从丈夫那里得到的爱和宽容,慢慢修复着她童年的创伤。丈夫不仅接纳了她光鲜亮丽的外在,也包容着她骨子里的暴戾和多疑。
她常常感到庆幸,如果没有遇到丈夫,童年时累积的伤痛,也许会找到一个危险的出口发泄出来,有可能会彻底毁掉她的人生。
▼
我相信,大部分来自于父母的伤害,父母们是无意的、不自知的。当时,他们可能自己身处生活的悲苦之中,身不由己;或是因为自身的成长环境使然,所以也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儿女。
我听一位同学说过,他在童年时,父亲因为事业不顺情绪不佳,经常几近疯狂地揍他。成年后,他对父亲又孝顺又客气。有时他想,父亲还记得那段岁月吗?他从不问,父亲也从不提起。
可是那些痛,多么清晰,经常在夜里蔓延四壁,让30多岁的他在梦里哭出声来。这些,深埋在他心里,父亲永远不会知道。
那些受过父母之伤的孩子,很多像我这位同学一样,与父母以一种矛盾的方式相处着:又爱又恨,又关心又疏远,又讨厌又在乎。
那些伤痛,从童年蔓延到青年、中年,如影随行,贯穿一生。作为成年人,我们妥协于世俗,被各种禁忌束缚。那些来自于父母的伤害,在我们的心里,犹如一只猛虎,也许要用尽一生,学习去圈养它、驯服它。
父母那一方,也许永远不自知,也许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错,也许心怀愧疚更加小心翼翼地爱我们。
他们日夜祈祷,愿我们被好运眷顾,希望在经历人生的五味杂陈之后,孩子能够消解往事的苦楚,体会父母的不易。
▼
在我还是孩子时,我有种错觉,父母天生就是父母;当了妈妈后,我才意识到,做父母也是要学习的。
试想,如果我们身处当年父母的困境,是否能够比他们做得更好?
想必你也没有肯定的答复。
如果你性格中的丑恶因这些伤痛而来,那么你生命中的真与善又从何而来呢?是否也有着父母的影子?
生命无法回到起点,痛苦也不可能烟消云散,不必因为背负养育之恩就否认伤口的存在,但要学着治愈和引以为戒。告诫自己,不要做那样的父母,不要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不要让孩子再延续这种命运。
我们也许爱得笨拙,但也好过以爱之名的伤害。
昨晚临睡前,因为一件事,我错怪了儿子,打了他的屁股。
事后,他大哭着说:“妈妈,我讨厌你,我不爱你了,我现在转过身去,不想理你了。”
他果然哭着转过身去,小小的身子抽泣着、抖动着。我看着他的背影,爱和悔意同时如潮水般涌来,我喃喃地向他道歉:对不起,宝贝。
孩子,我学习着做个好妈妈,也请你多多关照。
文 | 写不长
图 | 图片据CC0协议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