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巧读到韩寒编纂的一本与为人处世相关的读物,首篇是他自己的一些感言。写了一些杂文,愤世嫉俗,批判社会,很多人希望他能为他们说话,因而几千字几千字的杂文,也少有为自己发声的东西。他说自己与“键盘侠”相比,也莫过如此。
对多数人而言,说话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今言论尚且还有些自由的余地,写字的人也是这样,键盘上敲击出的字字句句,整饬句式,修正语法,相较于是否打下腹稿就脱口而出的话,或许更有信服力,也更能突显自己坚明的立场。然而“如何说话”“说一些合适的话”,是每个人都还难以习成的功课。有些话为了自己说,有些话为了别人说;有些话心口不一,有些话实实在在;有些话斟酌忐忑地说,有些话不经大脑地出口。留下的妙语连珠,也有些追悔的伤害。
不明真相的人似乎是没有立场说话的。在当事人之外的声援,总是各自占理。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暴力远比想象中更可怕。可怕之处在于人们在自己的两副或者多副面孔之间转换得甚是自如。在本命微博下插科打诨的正能量小姐,转身就可能为别家带上饭圈毒瘤或者暴毙的话题,战斗力爆表地冲出去污染别家搜索话题。隐匿自己的身份的时候,说话不必太担心追责。更何况,有时候看起来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譬如前几日盘踞在微博热搜前沿阵地的某作者抄袭事件,每天都有无数小粉在超话里坚持打卡,“抄袭可耻,人人得而诛之。”每个人都是在为正义而战,为了维护原创,为了社会公平和人间公道。但事件的个中原委,也许不是你我揣测的那样,事情的真相被保护的很好,当局者默不作声,看客们义愤填膺。众说纷纭,粉丝数来判断的是非,让那些试图还原真相的辩驳反而无力。被划分为两个阵营,各自执一份说辞,其间都是极端,决不允许为敌方,也可以说是弱势那方说一句话,被划出阵营以后,孤立无援的才失去了在两处发言的权利。
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试图写下这些东西。此处没有三申五令要保持沉默,多数人还是能在公共场合顾及他人的眼光与感受,其中以前者为主。少数人眼里,略带责备的眼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大声”的特点使他们被习惯性划分在素质低的一类中,以说话的场合是否合适为标准。谁不是第一次做人,凭什么让着你们。
然而另一种沉默却未必有如此的结论,只是畏于发声。或许有性格原因,淡漠地置身事外,不惹祸上身,更多是深谙人世间的道理,人微言轻,势单力薄,不忘强调“一己之见”。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明知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就不必多费口舌,只有在最后局势反转时打打太平拳,表明初心罢了。“见胜兆纷纷聚集,见败兆纷纷逃亡。”更多可以佯装不知,绝不多嘴多舌而做结果未卜,或许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记得七堇年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早晚都要从分不清柴米油盐的毛孩子变成深谙人情世故的老掌柜。”世界应该就是这样吧,有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说来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