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可以前后不一致
不一致原则:不同的人对孩子的接纳程度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对孩子的接纳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没有父母会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
亲子之间,父母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一定是有矛盾的时候,对孩子百依百顺,全部接纳,其中必然有大量的虚假接纳,这个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影响接纳线的几个因素: 自我、环境、他人。还会受父母当下状态的影响,心情和身体状态。(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接纳度更高,身体不舒服时,对孩子的接纳度也变低了)。
一家人的育儿理念可以不一致
自己对孩子的行为接纳度和感觉可以前后不一致
只要你是真实的!若孩子问,只需回应情绪,无需回答。
没有两个人的接纳度是完全一致的,除非他们保持了一致,或者虚假接纳又或者虚假不接纳。可是孩子只要发现你是虚假的,他就会缠着你,直到你妥协。
问题归属原则:
谁有情绪,谁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谁就拥有问题。划清界线,谁的问题谁负责,谁的情绪谁负责。
作业:
一天中,我对于孩子的大部分行为是可以接纳的。但当我心情不好或者身体状态不好时,对孩子的接纳度会比较低。比如我特别忙的时候,孩子来找我做什么事,我就会特别不耐烦。这是我的问题,我为这个问题负责,我可以如实告诉孩子:"对不起,妈妈现在很忙,恐怕帮不上你了,你能自己处理吗?或者你再想想其他办法?"当我心情状态不好时,或者那会正生气时,孩子此时来找我,我的接纳度也很低,很容易把怒火迁移到孩子身上。这也是我的问题。孩子没有理由成为我们的出气筒,我是成人,我有能力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孩子再找我时,我可以说:"妈妈现在心情不好,没有心情理你,对不起,我需要冷静一会。"再我有脾气时先去舒缓好自己的心情再来面对孩子。这个时候情况一定会好多了。
孩子的数学题没推理出来,说难。我没有去理解孩子,而是失去了耐心,用非常急躁的语气跟孩子说话:"就是一样的道理阿,你再推呀。"心里却在埋怨他怎么就算不出来呢?怎么就算不出来呢?虽然我嘴上没说出来,可是我的话语和身体语言却在如实告诉孩子,我不接纳!我接纳不了孩子暂时解不出来,我只想快速要一个结果,解不出来就很笨,妈妈就不喜欢了。我的压力加上孩子本身的状态不好使他愈发无心解题,一会玩玩这一会搞搞那。这样的行为被我看在眼里, 更加火冒三丈,心里还有受挫和无限的焦虑感。为什么我要一直在那样的状态中和孩子纠缠呢?我有情绪,孩子状态不好,解题效率能高吗?我该怎么做?当务之急就是暂停,我们两个都暂停下来。"不想做了是吗,看来遇到了一些挑战,没关系的,我们先休息一会吧,等到你休息好了我们再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样,你需要休息多久呢?"跳出问题本身,先处理好情绪再来解决事情。
目前有效暂停能力比较差,要多去实践此部分。要学会时时觉察自己的情绪,感受下自己的状态,要多锻炼在负面情绪下如实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做不到时先学会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