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曾引发众多关注和讨论。在这些讨论中,徐的原配张幼仪往往是一个悲情角色,陆小曼则被定位为一个集美貌、智慧、才华和宠爱于一身的女子,陆甚至被当作“富养女儿”成功的榜样。有不少人认为,陆肯定比张幸福,是否真的如此呢?
第一,看幸福如何定义!从现代学理上讲,幸福包括满足、快乐、投入、意义四个维度。就满足和快乐而言,在人均年薪五块大洋的年代,徐每年赚几百大洋还满足不了陆的生活开支,并因此及其它家庭琐事与徐争吵不断。正是在这种情境下,徐才选择第二次横渡英伦海峡,且是独行,没有将他深爱的陆带在身边!这一点也说明陆并不满足和快乐!从投入维度看,陆的前夫王赓曾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西点军校,和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将军是同班同学,长相俊美,才华优秀,堪称人中翘楚,是近代中国最优秀的职业军人之一,而且物质基础雄厚可满足陆的大额开销。本来,一个女人能嫁这样的夫君是大幸(王深爱陆没劈腿,只是军务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陆,而陆无法忍受),但陆并不满足和快乐(陆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未给王一个稳定的后方),所以才选择和王离婚!徐陆婚后,尽管徐对陆热爱有加,甚至百般迁就,但陆依旧与其他男人(有据可查的是翁瑞午)有染。两者都表明陆并没有严肃地投入这两段婚姻。至于意义维度,应该指所感受到的生活本身的意义。一个整天沉迷于交际场、麻将甚至鸦片的人能够感受到什么意义呢?她感受到的可能更多的是空虚和无聊。因此,陆在四个方面的感受可能都不够好,也就是不够幸福。她在交际场上周旋于众多男性之间所感受到的恐怕不是幸福而只是感官的欢娱!欢娱和幸福有本质的区别!至少,欢愉不具可持续性,而幸福可以!
第二,陆自我的感觉未必如此幸福!从本质上讲,尽管幸福与客观因素有关,但幸福更多是一种内在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无法靠他人给予(包括配偶),而只有自己能够给予自己!在我们的周围,可以看到不少人出身优越,工作稳定,生活安逸,但他/她却从不觉得自己很幸运,相反总是吹毛求疵,牢骚满腹,整天抱怨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也就无所谓幸福可言。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必须有让自己幸福尤其是感受幸福的能力!如果缺乏这种能力,无论外在条件有多优越,都不会从内心觉得自己幸福。和徐婚后,陆始终得不到徐家承认,徐父坚决不许陆进家门,后来还为此断了徐的经济来源!徐族中的婚丧之事她往往也不能参加,徐死后与翁瑞午同居期间,翁家的此类仪式也无份出席!在这样的轻慢面前,有几个女人会感觉幸福?即使今天的中国,多数情况下婚姻都是两个家庭而不只是两个人的事,不被双方家庭接受和祝福的情感和婚姻很难谈得上幸福,甚至难以维持,尤其对女性而言。事实上,陆的内心因此比较扭曲!一个内心扭曲的人有何幸福可言?
第三,徐陆婚后,陆又和其他男人(翁瑞午)有染,至少非常暧昧!显然陆并没有感觉到婚姻幸福。因为,如果陆深刻体会到了与徐婚姻的幸福和美好,就不会再次婚内红杏出墙!值得指出的是,陆也是在和王婚内就和徐勾搭上的!从这个角度讲,陆本性贪婪和自私,而一个贪婪和自私的人是很难有幸福可言的。
第四,徐的遇难(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给陆带来了无以复加的悲痛,同时还要默默承受外界的批评和指责。徐死后,陆一直生活在深深的忏悔当中,正如她在给徐的挽联中所写的,“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正是这种忏悔,让她花了多年时间致力于徐志摩作品的整理出版(这点必须感谢陆的贡献),而整理本身都是在忏悔中进行的,因此也就没有所谓的幸福可言了,有的只是内疚、后悔和痛苦。
第五、徐死后的多年里,陆与翁过着“十分尴尬的同居生活”。翁深知陆只适合同居而不适合结婚,也不愿意和结发妻子离婚,一直到翁去世(1961年,陆1965年去世)。从这个意义上讲,陆充当了多年的小三角色,加上陆非常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生活方式饱受非议。这些年里,陆仍然留恋鸦片,身体依旧多病,还是要靠男人来维持生计。即使陆出身名门才高八斗,也没有勇气出去工作,只是到了晚年才出任上海文史馆馆员。显然,这种生活窘境,不可能带给她带来多少幸福!至于陆多病的身体,更是直接损害了陆的幸福感。
第六、从本质上讲,陆和徐一样缺乏责任心,而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很难谈得上有长久的幸福可言。如果一个人所谓幸福了,却给他人带来迷茫、不解与伤害,这种幸福注定无法持久。
再看张幼仪,其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打理财务都甚为得力,不仅深得徐家赞赏和认可,而且深得他人赏识,且非常受其儿子的敬重(幸福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他人认同),事业有成,活得也更久,享年88岁,是和徐有过感情生活的人当中活得最久的,而高质量地长寿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别忘了,人生不仅要追求生命的高度和宽度,还要追求长度,屠呦呦如果不是活得那么久,也得不到诺奖!另外,张生性宽容,即使和徐离婚后还和他以朋友关系相处,徐出事后,陆只知伤心,身体、经济都没能力办后事,张主动协助处理,所有这些都表明张宽以待人,而一个宽容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可能有的人认为,张幼仪得不到徐的爱情,一生主要都靠自己打拼,因此,她得到的幸福相比陆更少。但幸福本身是多维的,而且有多个来源,所谓爱情只是生活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更不是幸福的全部来源。徐家上下对张的悦纳,张家兄长的关照和儿子的敬重,还有工作上的突出成就(张曾在东吴大学教德文,后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是一个优秀的女企业家!),都是幸福四个维度(满足、快乐、投入和意义)的重要源泉。何况,张1954年在香港和苏纪之医师结婚,相濡以沫,直至1972年苏医师病逝,也不是没有感受过爱情。
有人说,幸福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在我看来,不幸也是相似的,因为除了少数遭遇灾难的不幸者外,不幸者往往有一种不幸的性格,正是这种不幸的性格让其不幸福!徐陆二人都是这样,总体而言,他们的不幸远远多于幸福,而他们不幸的性格的一大特点就是非常自我,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没有责任心!比如,徐在剑桥留学时因与林徽因坠入情网而立即提出和张离婚却不顾张已有两个月的身孕,后来又要张去堕胎(注意在那个年代,打胎是很危险的),并在张即将临产时抛下张独自离开沙士顿,后来又在张刚生产后即赶到柏林逼张离婚。陆也同样没责任心,从其一再红杏出墙就可看出来。据说,与第一任丈夫王赓即将办离婚手续时,陆已经怀上王的骨肉。双方家长都希望她把孩子生下来再说,可是,陆坚决不肯,最后,为了达到与徐早日结合的目的选择堕胎(注意是在90年前,不是现在)!这也是陆非常自我而不顾及他人感受的重要证明!在非常自我和没有责任心这一点上,可以说徐陆有共同之处,其结合确实是物以类聚。
最后要说的是,陆最终的下场甚至其生命的大部分时光都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比较悲催!这就好比一些贪官,有一段时间靠着权力寻租大肆贪腐过得风生水起,随心所欲,但随着反腐工作的开展,内心无比恐惧,担惊受怕,一有风吹草动,就杯弓蛇影,惴惴不安,最后终究还是把自己弄进监狱,在铁窗中度过余生,或者选择自杀结束生命,这样的人生,能说是幸福的一生不?
有了上述分析,张幼仪和陆小曼到底谁更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