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高中开始,不论是在读书的双休,还是寒暑假,以及在后来上了大学之后的各种假期,我都会找时间和几个关系不错的高中同学一起出去玩。
大概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网吧,几个人坐在一起打游戏,亦或者找地方瞎逛。那个时候,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今天的活动还没结束,已经开始考虑明天去哪玩,只是在条件允许(父母同意)的情况下,能晚一分钟回家,绝不早一分钟。
常年累月的在一起玩耍,让我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让假期聚会的习惯保留到了大学毕业。
但是今年假期回家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自己似乎对于游戏,闲逛有些不在热心了。虽然上了大学我们交流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是在假期里不想和朋友出去玩还是第一次。
我一下子察觉到,我的脑子里想的不是明天去哪玩,而是明天我能完成什么。突然有好多事可以做,有好多关于工作的书想看一看,还有回公司之前哟啊做好的下月计划,这些事让我的假期好像短的可以忽略不计。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变成了一个对浪费时间感到厌烦的人,我开始计算投入的时间与得到的回报。
每天的上班时间努力工作,多攒点经验。下班了还是有很多事,总结工作情况,想想明天该写什么,包括经营这个公众号。听一首歌,我会留意是否有我感慨能当素材的句子,与朋友的对话,我会想想仔细思考,有没有能当我写的段子,就连看个电视剧,也需要研究一下情节,看看是否能追一下热点。
发现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事物,都与工作挂钩,作为一个刚进公司的底层员工,我需要做出老人们数倍的努力才能得到老板漫不经心的一句夸赞。
我改变了保持二十年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让曾经的好友都渐行渐远、无话可聊,仔细想想,这本就是无法避免的。
我可以预想自己未来几年的生存状态,也可以联想到绝大数同龄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竞争的环境,房租的压力,父母的期望。这些生活的苟且让我们倍感艰难,不少我们的同龄人依靠家里的关系,能够得到更好的机会:靠着家人的支持能够拥有更高的起点,但是这些看似让我们觉得愤愤不平的东西,也是他们的上一辈,乃至上上辈在经历了和我们一样的苟且努力打拼换来的。
而如我一般的普通人,只能通过自己慢慢累积技能,学习知识,积攒经验,通过时间,忍受苟且换取更多的人脉 、能力和资源。
高晓松妈妈告诉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而我的父母却用半辈子的经历告诉我,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却只想诗和远方
你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未来的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