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歌h
"真事,就发生在我们附近一个村。"小姑子亲口讲述了一起人间惨剧。
一位农妇怀二胎六七个月了,六七岁的儿子擂起拳头打妈妈肚子,妈妈感觉有点痛,就躺下休息,再没醒来,脾脏破裂。一拳两命啊!
你说这熊孩子是不是作死?百度输入“熊孩子作死”几个字,看看有多少搜索结果,这些熊孩子不是作死自己,一言不合就玩失踪、玩跳楼,就是作死他人,搞各种恶作剧。
随便举几例:一10岁小孩,因嫌楼外施工声音太吵妨碍自己看动画片,一气之下,拿小刀割断楼外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绳;一5岁小男孩将两岁小女孩抱进电梯并按下18楼按钮,导致小女孩坠楼身亡;还有划豪车的,从28楼往楼下一只接一只扔啤酒瓶的,推倒孕妇只想看看她会不会像电视上演的会流产......
这哪是什么熊孩子,简直是恶魔附身啊。
可是,有天生的熊孩子吗?是不是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熊父母?
网上看到 一个帖子,说某小区两个10岁的熊孩子从32楼往下扔砖头,所幸没砸到人。家长赶到后却表示“又没砸到人,吓到孩子了。”
老话说,不打不成器,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以前也没听说有多少孩子被家长打残,现在倒是听到太多孩子因被家长从小娇纵而长“残”了,废了。
今早《司马南频道》讲的话题就是孩子该不该打。用他们胡同王奶奶的话说,这些熊孩子就是从小欠揍。
孩子到底该不该打?该打还是得打,该打不打也不对。当然,这个“打”不仅仅是指打屁股,而是一种惩戒方式,从小就要让孩子有所怕,有敬畏之心,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绝对不能做,不能由着自己性子来。比如,孩子从小不爱吃饭,爷爷奶奶端着饭碗满屋追着喂。不吃拉倒,让他饿着,饿上一顿两顿看他还吃不吃。
敬畏文化古已有之,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明代方孝孺认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老辈的一些教育方式,关于家规、关于戒尺,是不是也有可取之处呢?毛驴要上山,光给胡萝卜是没用的,后面还得有人打屁股。俄罗斯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很多熊孩子似乎不知“怕”为何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从小犯了错时,家长没有及时对其施以必要的惩戒。司马南的观点,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种东西,除了爱,就是敬畏,要让他“怕”,不知“怕”怎知“悔”,怎知不敢呢?
对待孩子,家长往往有两种极端,一种是说打就打。以前有句老话,下雨天闲着也是闲着,打孩子玩呗。有些病态的家长根据自己情绪而不是实际情况 ,没道理没来由地打孩子,拿孩子撒气,这种野蛮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好孩子变成熊孩子,熊孩子更熊。
另一种极端是护犊子,别说自己从不“打”,更不允许他人特别是老师动孩子一根毫毛,敢动下就举报让老师下课。他们推崇国外的快乐教育,却不知人家国外也有很多惩戒学生的办法。
据说美国有禁闭室,学校有权利对违规的学生关禁闭,禁闭不解决就开除,危害社会就送少年惩戒学校。韩国有部法律叫《大韩民国教育处罚法》,包括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打违规学生的小腿。英国在2006年的督学法里规定,教师有权利惩罚不守规矩的学生,罚写作文,不服?抄100遍,还有周末别回家了,关禁闭,还有校长惩戒,还有体罚打手心,每双手规定打不能超过3次,打得不过瘾怎么办,打屁股啊,不能超过6下,当然女学生不能打屁股。
常言道,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对犯有过失、不知规矩的孩子,施以必要的惩戒,会让孩子受益终身。比如我,从小老爸对我如何好,我一个细节也记不得,但他唯一打过我一次,让我记一辈子。他是体育老师,带了很多学生训练。其中有个学生口吃,孩子们都欺负他,喊他“结巴、结巴”,我也一起学他说话,结果被爸爸听到,飞起一脚把我踹炉坑里了,训斥一通。我这辈子对残障人士从未再有轻藐言行,我想与老爸踢我这一脚有很大关系吧。
宽严相济、恩威并施,这个“度”要驾驭好,的确是门大学问。家里不想有熊孩子,就先学习做个好家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