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临终前留给儿子的字条“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好汉。”
徐小平说,当他听到自己一个大学刚毕业没找到工作的亲戚去做搬运工的时候,他第一句话就是:恭喜你,你终于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了,你终于知道承担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了。
俞敏洪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地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踩到泥土里,你依然能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在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能给人一片绿色,一片荫凉,你能帮助别人,即使人么离开你以后,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材,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做人和成长的标准。 ”
丘吉尔曾经预言过“未来的帝国是建立在脑力上的”
人类近三十年来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
显性知识——能够用语言、文字、肢体等方式表达清楚的知识
隐形知识——虽然知道如何做,却很难告诉别人或者写明白、说明白的知识。
谁能将隐性的知识最先显性化,谁就是知识创新的开拓者(大师级人物)
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讨论、回答提问、需求的压力、工作分解、流程分析等
不能用通俗、简单的语言和文字表述知识,就说明对该领域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
不要把信息和知识混为一谈:任何人都可以上Google的网站搜索到盲肠炎手术的开刀步骤,但不论这个人搜集了多少信息,你敢让他开刀吗?
以前,不识字的叫做文盲。而当今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就是文盲。
个人知识管理五个步骤:学习——保存——共享——使用——创造
“为什么我水平比TA高、工作比TA认真负责,可涨薪水、升职的却是TA而不是我?”
反思一下:你的水平和能力是否让别人知道并认可了?你是否有意识地做过诸如将你知道的知识写出来、讲出来分享给别人的工作?你是否愿意帮助别人?你是否认为自己水平高而不屑与别人交流?你是否认为自己讲给别人对方也听不懂?
为什么那么热爱学习,看了那么多书却没有什么成就,发挥不出什么价值?
如果学习没有方向性,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追逐无限的知识内容,累死也不会有效果; 如果在任何领域都浅尝辄止,欠缺知识的深度,那么你在哪个领域都是“新手”,是无法形成竞争优势的。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终归会失败。”
可以找国家公务员考试基础知识试题,测试自己最擅长和最差的领域。
巴菲特:“如果我和你们有任何不同的话,那就是我每天起床后都有机会做我最爱做的事,天天如此”
了解自我的方法和工具:
1. 你的价值观是什么? (家庭/社交/社区/职业/金钱/精神信仰/智力...)
2. 你的个人目标是什么?(李开复:“无论是在微软还是Google,我追求的都是我个人的影响力,所以我会抽出很多时间去给大学生演讲。”)
3. 你的性格是什么?(MBTI职业性格测试)
4. 求求你,表扬我(让熟悉你的人告诉你他们认为的你的个人优势是什么)
对某领域的学习方法模型:
1. 掌握基础知识——读教材(入门、概论);读经典论文(Google学术搜索)
2. 了解全貌——大量泛读(利用搜索引擎);与该领域专家进行交流学习。
3. 跟踪并掌握最新知识——显性(报纸、杂志、新闻、论文);隐性(行业专家、讨论社群)
4. 在实践中学习和创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有意识地提升知识显性化水平和能力,对于已掌握得知识要多说、多写,争取能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清楚复杂的问题。
对信息的筛选:一根针掉到地上了,可以用磁铁去寻找——若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同样一篇文章,有人能看出它的微言大义,有人则对它视若无睹,其实这源于个人信息素养的高低差异。
朋友是需要维护的,不可能等你找人办事的时候才想起朋友。要定期去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互相问候。
做完事情之后进行总结、提炼、复盘,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保存知识
恶习——只存不学:把知识存在自己的硬盘上却跟脑袋离得很远。
保存人脉:“成功=20%的知识+80%的人脉”。“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what you know),而在于你认识谁(who you know)”。
共享知识
误区——中国传统文化“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高手在隐。”“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人都更愿意与自己了解的人交流和合作。谁能主动共享知识,让别人了解自己,谁就占据了竞争优势,在同等条件下获得更多的机会。
万科集团的董事长王石在四五十岁之前也很不擅长写东西,但自从他开了博客以后就笔耕不辍,他的一个朋友说在山上宿营的时候,大家都去玩,他却一个人在帐篷里写。
“看一个人的身价,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看他的朋友。”
如果你能很好地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给面试考官,那么你很可能得到一份工作;如果你能很好地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给同事、上司,那么你将得到同事的尊重、老板的认可和提拔
使用知识
彼得·德鲁克:许多有才华的人一生碌碌无为,通常是因为他们把才华本身看作是一种结果。
那些选择挑战性较大领域的科研人员,他们宁愿为一个激动人心的问题和机会“坐十年冷板凳”,他们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做出颠覆性的创新和发明。(击败曾经风光无限的Yahoo公司的不是他们原来以为的竞争对手,而是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Google公司)
使用知识的三种方式:
1. 把个人知识与任务/项目相结合——向机构提供知识服务
2. 把个人知识表现为专利形式——通过销售专利向全社会提供知识服务
3. 把个人知识产品化——直接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可复制)。
个人知识价值的决定因素:
1. 知识的独特性
2. 社会对知识的需求(朱评漫学屠龙术——用三年时间,花费千金,学成了屠龙术,但却无用武之地)
让你升值的三个绝招:
一、向前看三年
二、持续提高你知识的独特性(在某方上专;整合资源的能力)
三、通过知识共享树立个人品牌
关于大学刚毕业工资低的问题:
1. 大学给了你一定的知识基础,但你的知识更多的是显性知识,它们还需经过一个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只有将其转化为你的隐性经验和技能的时候,才能真正展现知识的价值
2. 大学毕业仅仅是给你的高收入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你必须持续地学习。
知识创新
张瑞敏:“佛教禅宗里有一句话‘凡墙都是门’,只要你创新,所有竖在你面前的墙都可以通过。如果不能创新,在你跟前是一扇门你也过不去。”
知识创新的特征:
1. 创造价值体系,而不是价值链
2. 战略商业网络,而不是商业单位
3. 合作战略,而不是竞争战略
4. 消费者潜在需求,而不仅仅是当前需求
创新“三性”:新颖性;实用性;可行性
蔑视“不可能”
“三心二欲”:好奇心、怀疑心、进取心和求知欲、创新欲
右脑是创新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