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政拍片真的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以至于拍了将近四个小时也不会觉得很累,明明是第一次见面却像是认识了多年的老友,不得不说,他身上那种对艺术的态度让我震撼,同时也令我感动。
思艺和李政身上让我看到艺术生应有的努力和态度。思艺中学时期一直被看作后进生,李政也几乎是在不学无术的学生之列,然而到了大学以后,他们找寻到自己所追寻的方向后,以超乎常人的努力和对艺术的敏感,在同行人当中卓尔不群。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种可能,如果只用中学时代的成绩,甚至只凭一次高考给一个人下了定义,那该是多么唐突啊!李政在高三艺考时被发现自己的作品很有特点,但他的性格本就是很着急的那种,而绘画常常就是几个月才能创作出一幅作品,于是在报考志愿时研究到摄影这个专业,一秒就能定格一张,很适合自己的“暴脾气”。从大一到大二仅一年时间,粗略看来大概也拍了三万多张片子,
发条说说发现自己词汇的贫乏,但也只有在你做了这件事后才知道做的不好,那就更应该去完善,做到你想要或应有的样子。就像摄影师一样,坚持拍才能
李政有时即使拍了很棒的片子也不想发出来。他说想等一等,也就不像其他人一样着急去认证摄影师,去寻求外界千千万万粉丝的认可。在成长期正需要学习的阶段,多去努力产出一些作品,要比去哗众取宠强得多,到了合适的时候,有些东西并不需要向外刻意去证明,自己拍的作品几乎总能与人物表达的情感在某个时机撞击时,便是水到渠成了。
艺术是可以借鉴与模仿的,但正是建立在这种模仿之下的追随者,往往带有懒于去思考与创作的惰性,在这种自我迷失的风险之下,便从艺术学院里制造出一批批丧失艺术敏感力与独特嗅觉的“聋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