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烟尘》很火,抖音上到处都有解析,头条上各种影评不断。不过它一开始吸引我入局的却是它的音乐,介绍说是电影的主题曲,杨培安所唱,但当我从头到尾看完电影后也没见音乐响起。所以,抖音的剪辑小视频很成功,在浓缩主题后配上合适的音乐,能够更上一层楼,效果远比制片方组织一众大小明星各类参演演员站台路演宣传都要好。当然,前提是这影片真是有料,正如没有柳岩的胸,就别想要柳岩的美。
《隐入烟尘》我没进电影院看,因为假期里陪着老婆大人住院手术,在提供24小时贴心老棉袄式的陪护服务没机会进电影院。当然,从上帝的眼光来看,俺们这服务总归是有不够到位的,所以,各种抱怨倒也正常,老夫老妻的都习惯了,而我就是在这样的服务间隙时间里在手机上看完了的。反正头条搜索马上就可以搜得到。电影成本,是一部小制作小成本电影,现在在各方面的推动之下,票房已经一个亿了。也足以回本以及赚一番了的。
看之前,就已经刷了不少影评,还是被迫的那种(头条系主动推荐),所以或多或少了解了不少情节与主题,所以,这价值观也或多或少受了点影响。从效果来看,从首日票房一百多万的尬境到如今一个亿的令人傲娇的成绩,这无疑是一种咸鱼翻身式的体验。这种成功肯定会反噬到参与的人身上,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所以即便是国内不认可,国外也会补偿,老外们就是喜欢这样有文化特色的底蕴作品,比如《黄土地》。
无疑,它是一部成功的电影,观众用行动证明了的,无论是海清的零片酬出演,以及其百花奖的零票尴尬,到影片中除了海清这个专业人士之外一众的本色亲戚外行表演最终获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这些都是反差很大的话题。不过在我看来,这影片的成功之处有两点:
第一,真实性,除了海清这个唯一的专业人士,其它一众都是本色演出,从主角到配角再到群演无一例外都是真实的农民,还是西北普通的农民,他们只是把自己平常的生活演出来罢了。导演是擅长以拍纪录片形势来拍电影,且长期关注底层人物的故事,展现并将他们的故事搬上荧幕,本身一直以真实性作为卖点。
第二,其主题契入点很准,瞄准了最底层农民的故事,一个爱情故事。然自从1949年建国以来,一直以来的发展逻辑就是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发展工业、促进城市的发展,用农业来援建工业。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其实就是一部农民牺牲小我,成就国家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的历史,这也是改革开放的精髓,所谓的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当然,无论是现在所提的共同富裕,还是之前一直在实施扶贫计划等攻坚行动,都是在反哺援助农民,改善农民利益的实际行动的表现。这本就是建国时共和国高层精英们为中国所绘制好的蓝图,
这里无所谓对错!在一穷二白得底子下唯有快速崛起才不至于被人欺负,而唯有实现了工业化才能有自保能力。现在相当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如同一个村里也有人开上了宝马一样,所以也是时候来帮助未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脱贫!才有了各种政策!当然尽管从目前来看,这援助效果可能还不是狠理想,农民尤其是底层农民还是普遍的社会弱者。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这才是导演最想说的话。这才是这部电影的主旨所在!
从降低农产品价格,牺牲农民的权益,来促进工业的发展;从以农业用地低价从农民手中征收土地,再以非农用地价格高价出售来搞房地产,再反过来高房价卖给因进城的农民,这就是城市化的实质。很多农民终其一生一直在为房子而努力,甚至大多数的老百姓也是如此。在这过程中,相对来说,农民会更加困难点,因为文化资源机遇等各种制约,尤其是西北还未开发的底层贫困农民,所以才有读书走出大山才有机会改变命运的说法,而靠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毕竟是少数,所以也才有成千上万人南下外出打工,农村也才有低保户的政策来援助留守村里的那一部分人。马有铁能有机会分到房子的确很好!但其中有个问题,不是说把贫困得农民赶进城市分给他们房子了就可以了!更多的还要对农民适应新生活的提供各种帮助!对他们来说,这个转变本身就是一个不太容易的过程,从熟悉但陌生再到慢慢熟悉这不是太容易的,因为不可避免的会有安全感缺失的感受。
马有铁从结婚到最后吃鸡蛋死亡,一共搬了三次房,两次租房,租的还是同村外出打工发家不住人的土坯老房,后来通过夫妻俩的不懈努力,终于建成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尽管是那种已经被淘汰了的土胚房,放在东部地区的农村,这种房子连牲口都不住,但从他们的表现来看他们很幸福,很满足了。如果桂英要是没有意外溺死,他们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奔头。这里揭示了一个主题:人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好的回报。哪怕是最底层的农民。
无论如何,起码他们有了自己的房子,所以他们还是很开心的,因为这是桂英从未奢望过的。她可是一直住牛棚长大过来的,而马有铁也差不了多少。
马有铁是一个老实人,是一个没有文化一直给哥哥打长工的老实巴交的单身老男人,他也是桂英口中的好人,而桂英是一个残疾人,从新婚尿床到左手有颤动症,两人的结合自有道理,也算是门当户对,一个很穷长得也不帅,一个有残疾,模样也一般,两人都是那种容易被鄙视被嘲笑被忽略的群体,两者结合能走到一起,也算是一种南南合作吧。但再底层的农民也有尊严,再穷的人也有骨气,这一点无论是马有铁还是桂英身上都有体现。无论是马有铁最后还清欠债到还鸡蛋,还是用苞谷抵扣大衣,无论是桂英心疼马有铁的身体而想阻拦其献血的举动,还可以无视那一次次丰盛的美食眼神中充满了担忧可以看出来...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圈子,也有属于他们的幸福与快乐。这是长期在被歧视的环境中所养成的自我封闭的保护机制。他们的幸福可以从一次又一次贴喜字上看出来,而这种幸福直到最后挂上桂英的遗像而停止。虽然没有过多地言语和台词来表现,但从一举一动的肢体语言中可以看出来。如果桂英不死,这应该是一个很好也很普通的励志农村故事。但现实总归是有残酷一面的,真实的生活也总是更多的呈现出不完美的状态,所以,导演设定了桂英意外溺水而亡的结局。这也是压垮马有铁的最后一根精神支柱。所以,马有铁最后选择了喝农药解脱,去追寻桂英。
人生第一次吃鸡蛋,也是最后一次吃鸡蛋,全程没有说苦,但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何其苦哉!?马有铁身上所展现的是一个西北爷们一个西北丈夫的责任。尽管他是那么懦弱老实,那么默默无闻,容易被忽视,但他也有他的尊严与人格。
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靠的就是这两点。
八零后以上的人都能从影片中看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影子,所以很容易共情而融入其中。而九零后零零后们因无法理解而震撼,影片中描述的生活与他们身边的生活反差太过剧烈,剧烈到无法接受,剧烈到怀疑有恶搞抹黑中国的阴谋,但通过收集及深入了解却又能发现这是无比的真实与接近生活,他们因无法理解而受到巨大的心灵震撼,不可思议,怀疑而不敢相信,但却从各方面证据展现出的又是无比的真实。加上同情弱者的天性,所以也赢得了他们关注。
从社会年龄架构组成来说,能买电影票观看的也就是这几个年龄段的人。所以,自然口碑是一路向上。其实李导演原本应该是做好了自己赔钱的心理准备的,毕竟首日票房一百多万的成绩太过尬人,话题也太过苦涩,看过一遍绝对不想看第二遍。但导演是真心讲故事的类型,而不是纯粹是冲着资本与赚钱去。这与那些长期和资本搅马勺的导演们完全不一样。这部电影的成功也仅仅是一个另类,更别提能形成热点成为潮流的可能。因为它更需要敢于承担失败的大勇气。
正如冯小刚的《1942》《老炮儿》哪怕是搞砸了也想拍,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也是如此,因为这是一种执著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