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自己总是很难静下来,每每有点独处的时刻就会“饥渴难耐”,或是打开手机漫无目的地滑动屏幕,或是随便找点食物塞进嘴里,哪怕吃得并不享受。
这种“饥渴”迫使我向外界不断“攫取”着什么,有时表现在身体层面的食欲,有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空虚,无论是刷手机还是暴食,这都反应了我内在的浮躁。
每天过着重复的生活,表面上看着挺有秩序,却缺乏新鲜血液的流入,人逐渐变得麻木消沉。别忘了我们在需要“秩序感”的同时,“掌握感”也为我们的身心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无疑是事与愿违,世界上最疯狂的事情无疑是与不可控的事物较劲。在这样一个有诸多限制的大环境下,我们该如何找回“掌握感”,或者说“主角感”呢?
在这里我想讲个小故事:一行者问老和尚得道前在做些什么,老和尚回应说“砍柴挑水做饭”,行者又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仍回应说“砍柴挑水做饭”。
行者便很疑惑,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原来,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时想着挑水,挑水时想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挑水及挑水,做饭即做饭。
我从这个故事中悟到一个道理:修行不在于外求,而在于内求。老和尚得道前后手头做的事情并无大变,一切的一切都在于心境的转变。
我疯狂地吃东西也好,无节制地刷视频也罢,这都是“向外求”以平复躁动,是填不满这个的无底洞的。那么什么是“向内求”呢?又要如何“向内求”呢?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总是止不住地担忧还未发生的将来,后悔不可倒流的过去;做事时盼着休息,娱乐时想着学习——深陷焦虑迷惘与懊悔自责,总之难以“活在当下”。
除了上面笼统的例子,生活中的小细节也无不说明人们难以“活在当下”:吃饭时一口没吃完就接着塞下一口,玩游戏时急着做任务领奖励……总想着“下一步”,却忽视了“这一步”。
“活在当下”这一理念在现代哲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正念冥想”则是其主张的一种灵修方法,现代的临床试验也证实了“冥想”能对大脑产生影响和改变。
长期冥想,会使前额叶皮质层变厚,能加强注意力的掌控;会使海马体体积增大,强化记忆力;还能减少杏仁核体积,促进情绪稳定等。
总之,“正念冥想”是让大脑和身体从“时空错位”重新合一的不错方法,它是消解浮躁、平定心气,训练我们“回归当下”的不二法宝。
那么“冥想”究竟在“想”什么呢?冥想在于注意力的集中以及意识的静止。初入者可选择对呼吸、体肤、念头进行觉察,在正念中接纳——观察、允许、理解它发生。
我常在睡前冥想。这时万籁俱寂,光线也足够暗——我在自己的房间里平躺下来,闭上眼睛——或在引导词的指引下放松身体,随后逐步进入梦乡……
唉……有时和群体保持一致能带来短暂安全感,但有时也惧怕着在群体中丧失了独特性,从而却失掉自我存在感,随后在人际中无意识地覆上一层“竞争”的色彩,最后模糊了生活的体验,淡化了时间的感知,让生活——失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