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
今天,我读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苏轼眼中的景色相当“平淡”,何乐之有?
我想了一会儿,发现这有两个原因:
一、苏轼是在被贬到黄州时写的这篇文章。他去被贬的地方,非常的辛苦,更何况在那里还很孤独。而苏轼写的文章当中,他和他的朋友——张怀民在一起“步于中庭”别提多开心了。有知己相伴,就像高山流水中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一样,所以他心里很开心,当然看到的事物也就随着心情改变了。
二、他对生活有希望,能随着内心改变看到的事物,而不是让外物改变心情。苏轼他的内心是充满希望的,所以他看他的生活、世界万物都是充满希望、快乐的。无论他被贬到哪里,他看到的花花草草也都是生机勃勃的。
世上其实并非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心能转物,即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