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周终于过去了,作为一个第一次上小学孩子的母亲,我着实感受到的很大的焦虑与压力。从注册到开学,几乎每天都被孩子班主任追着填写各种表,拍各种活动照片,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角色的转变有着各种不适应,也让我担心不已,早餐不吃,午觉不睡。家长群里也充斥着各种疑问与担心:我家孩子没上过学前班,会不会跟不上其他孩子呢?要不要去外面报辅导班?每天需要接送四次,也太辛苦了,要不要报托班?各种疑问不一而足。
于是我又翻出了李玫谨教授的育儿讲座来学习,李玫瑾教授说过,孩子在12岁之前有着各个年龄阶段黄金的关键期,只有把握孩子的成长特点,给予他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一些抚慰,那么才能越管越轻松,孩子的路也才会越走越平稳。
三岁前,亲子关系是教育的根基。
大家都认同一个观点,就是再苦再难也一定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因为早期情感的缺失会导致亲子之间终生的隔阂,也将成为管教当中最难去消化的问题。李玫瑾教授强调,在孩子三岁以前,父母一定要亲自去养育,并且给予孩子最积极的关注和回应。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是脆弱且孤独的,他们不会动,也不会说话,养育者的回应就构成了他对这个世界的信念。
当孩子处于婴儿期时,他哭的时候有人哄,难受的时候有人抱,饿的时候马上得到满足,这样稳定而积极的关系让孩子获得最深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这种亲密的情感关系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依恋,很多时候我们会有一种误解,以为做为父母,天生就会拥有管教孩子的能力,可是当孩子渐渐长大的时候,他们对所有的劝诫都不屑一顾的时,才能够让家长明白一个道理,身份从来都不是管教的关键。孩子情感上对父母的依恋这种心理上的引力才是他愿意听从教导的源头。也就是说,依恋才是教养的根基,如果父母错失了这个建立依恋的关键阶段,没有和孩子进入到亲密关系当中,那么在往后的日子里,教育就成了世界上最艰难的事情。
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菲尔德说过,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的问题,孩子的逃离、叛逆、不服管教的背后隐藏着对父母依恋关系的缺位。作为父母,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链接好亲子间的这要根心理纽带,才能在漫长的成长中拥有引导孩子的力量。
6岁前,性格决定孩子的最终成败。
李玫瑾教授说过一句很犀利的话:在孩子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而在12岁之后,父母的话都是垃圾。孩子的问题具有滞后性,再错过了培养的关键期,等你发现问题的时候,原本只需要花一公斤力气就能培养的习惯,也许要花一吨的力气来纠正。所以,三到六岁也被称之为孩子性格培养的黄金时期,此时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会让他受益终身。
就在前不久,华为公布了天才少年的人选,最高能够拿到年薪201万的张霁,只有本科学历,来自于一所三本院校,令人惊讶的是,这已是他复读之后的一个成绩;同样入选天才少年的姚婷,中考的时候只考了一个普通高中。他们显然不是最聪明的,也许并非最努力的,但是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却异常的夺目,纵观他们的经历无一例外都遵循着独立、计划、专注和自律,这些品质在支撑着他们突破自我,获得未来的无限可能。
由此可见,我们优秀的品质和习惯并非是天生的,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我们的父母,作为孩子的教养者,父母应该在养育之中有意识的树立孩子的行为规范,比如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教会他如何去理解和遵守规则,引导孩子学会分担和承担,让他学会感恩和责任,再比如说接纳孩子的受挫情绪,耐心引导他,打磨他的抗挫力。在六岁之前,孩子认了多少字、会做多少道题、多背了几首诗,真的无关紧要,这些微弱的优势很快就会消失,只有品质和习惯才会拥有贯穿时间的力量,在经年累月当中,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最终决定成败。
12岁前,价值影响孩子的定位。
网上曾经有一句话调侃孩子考试的分数决定着家庭的和谐程度。相信大部分家有学龄期孩子的父母都深有感受,孩子的学习表现就像是一把悬挂在头顶的利剑,时不时被它刺激一下,扎的人真是疼。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总能考高分,但有一个事实是不得不去面对,不同的孩子的天性和能力各有不同,有的天生具备学霸的属性,有的确实风景在别处,所以即使他付出同样的努力,有些时候是没有办法收获一样的表现的。作为父母,一定要选择学会甄别孩子的个性,然后帮助他发现自己的能力。这种价值感将形成孩子对于自我的定位。
令人遗憾的是,有很多的父母却没有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在压力当中失去自我,看过一期节目,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写小说,靠着她的这一份热爱,从小学开始写了30多万字的小说。也因此,女孩的文科成绩不错,理科相对偏弱一些,她的爸爸为了鞭策女儿各科目成绩齐头并进,一怒之下撕毁了小说。并且认定小说是耽误女儿学习成绩的一个罪魁祸首。最令人扎心的是,这位爸爸对着哽咽的女儿说,“别人行的,你也一定行,加油吧,相信有很多的父母也秉承这种理念,在比较和较劲当中,逼的孩子无法自处。
生命最初的陪伴和回应,是一切教养的起点;幼年阶段的引导和纠正,是行为习惯的根基;少年时的肯定和支持,是人生价值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