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了第三本书的阅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与《诗意语文课谱》相比较,感受到王崧舟老师和于永正老师的教学风格迥异。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气势磅礴,诗意十足。而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像缕缕清泉,又似阵阵清风。
打开这本书,我先阅读了他的“人生留痕”。语言非常浅显朴实,他向读者叙述了自己的成长和经历,以及自己如何通过坚持读和写,成就事业,充实人生。文字中没有一句对读者的规劝,但我却从他的经历中找到了指路明灯。正如他所说:“人应当有追求,有抱负。虽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但为实现理想的付出,一定会收获充盈,会收获习惯,不至于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记得自己上小学时,很喜欢我的语文老师。所以,每逢有人问及长大后的愿望,我都将“老师”二字,脱口而出。如今,愿望实现已有十余载,自己却迷失在了这条理想的道路上。也许是满足其中,也或许是前进的动力不足……今天,看到于老师的自叙,我想是时候要为自己制定出理想目标了。既然做了老师,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感受到幸福和充实是最重要的。我要牢记这一点!有了目标,还要配上行动才行。每天都要认真读书,用心备课,带给自己成长,带动学生的幸福。
观看了《草》这节教学实录,让我对于老师佩服至极。整节课妙趣横生,每一处都体现着他高超的教学艺术。他不仅教得好,课堂上还能看到他娴熟的绘画技巧。有很多环节的设计和教学细节,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讲解“离离原上草”这一句时,他用了两种教学方法。他先让学生给“原”组词,学生通过组词理解了“原”就是“草原”的意思。为了解释“离离”他顺手在黑板上就画出了一幅“草原图”,形象极了。欣赏到了草原图的学生对“离离”二字瞬间心领神会。学生看着形象的草原图争先对“离离原上草”这句诗进行释义。既理解了诗意,又训练了看图说话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真是巧妙的设计。
在理解“一岁一枯荣”这句诗时,老师在黑板上用图画画出了“草”在一年四季中生长变化的过程,形象且鲜明,于是学生对“一岁一枯荣有了”深刻直观的理解。随后,老师抓住了枯和荣这两个明显的变化,并且继续让学生用图画来解释。“枯”要写在冬天的草下面,“荣”要写在夏天的草下面。“枯”和“荣”这两个含义深奥的字,通过这样的形象解释,变得浅显易懂了。
这节课最有趣的环节,当属老师和学生扮演角色背诵这首古诗了。于老师通过创设情境,从妈妈、哥哥、弟弟、奶奶四种身份入手,巧妙地将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在对话中各个进行了突破。当老师扮演奶奶,反问孩子,诗人为什么不写花,非要写草时,孩子精彩的回答,就是对这节课透彻理解的最好回应。
读完《草》这一课的教学实录,感叹于老师的智慧、经验、教学能力、绘画技巧,这样的课堂我流连忘返。